第107章 孔子世家:初入仕途(1/2)
孔子这一路走来,那可是相当不容易,从一个四处碰壁的小人物,慢慢成长为能在官场崭露头角的人。
他先是在季氏手下做小官,从管理仓库的“委吏”干起,把仓库管理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帐目清清楚楚,出入库的粮食数量计算得精准无误,“料量平”,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后来又去管理牧场,做“司职吏”,结果牛羊被他养得膘肥体壮,数量也越来越多,“畜蕃息”。
就凭这出色的表现,孔子开始在官场崭露头角,慢慢得到了提拔。
公元前 501年,这一年对孔子来说,意义重大。在弟子孟懿子的极力推荐下,50岁的孔子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鲁定公任命他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的邑宰。
这就相当於现在的县长,孔子终於有了一块属於自己的“试验田”,可以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孔子那是干劲十足,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先富后教”。鼓励百姓发展农牧渔工,多种產业一起抓,让大家的生活先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行教化,整顿社会风气。
比如说,他规定按照年龄大小供应不同的饮食,让老人和小孩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按照体力强弱分配不同的任务,做到人尽其才;还整顿男女秩序,让男女在路上都分开行走,避免混乱。
在他的治理下,中都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治安好了,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短短一年时间,中都就从一个普通的小地方,变成了全鲁国的模范县,周边的国家都纷纷来学习取经。
《孔子家语》里就记载:“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別涂,路无拾遗,器不雕偽,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诸侯则焉。”
孔子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引起了鲁定公的注意。
鲁定公一看,这孔子还真有两把刷子啊,这么短时间就把中都治理得这么好,那要是把他调到中央,肯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於是,孔子就被上调到“中央”,先是升为司空,后来又升为司寇。司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土建工程,像盖房子、修路、修陵园、水利设施这些都归他管。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