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孔子世家:求知若渴(1/2)
孔子这人,对知识的渴望那是出了名的,就像永远吃不饱的人一样,不停地追求学问。
当时鲁国的文化氛围虽说挺浓厚,可孔子觉得还不够,他听说周朝的守藏室史老聃,那可是个博古通今的大行家,对礼乐的源头、道德的要领,那是门儿清。
孔子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心里想著,这么厉害的人,我一定得去拜访请教。
於是,在公元前 523年的一天,孔子就跟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一听,那肯定乐意啊,能跟著老师去见这么厉害的人物,这机会可太难得了。
两人一合计,就去请示鲁国的国君。嘿,国君还挺支持,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还派了一辆二马拉的马车,带了一个书童和一个车夫,让南宫敬叔陪著孔子前往东周。
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路上风餐露宿,好不容易到了东周的都城洛邑。
一到地方,孔子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老子。老子一看,孔子大老远跑来,心里也挺高兴。两人见面后,那真是相谈甚欢,彻夜长谈。
老子跟孔子讲了好多关於礼乐、道德的见解,孔子在一旁听得那叫一个认真,时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聊完之后,老子还带著孔子去拜访了大夫萇弘。
萇弘对音乐特別有研究,他就给孔子传授乐律、乐理这些知识。还带著孔子去观看祭神的典礼,考察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孔子看了之后,那是连连感嘆,收穫满满。
在周国待了几天,孔子要回去了。老子把孔子送到宾馆外面,语重心长地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財,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財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听了,赶紧磕头,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到了黄河岸边,孔子看著滔滔河水,浊浪翻滚,气势磅礴,忍不住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在一旁听了,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羈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说:“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就接著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於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於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说完,老子又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歟?”孔子就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眾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於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眾人处上,水独处下;眾人处易,水独处险;眾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爭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听了,点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爭,则天下无人能与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隨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於大街,谁敢用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