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铰链(四)(2/2)
“但说无妨,”沈志祥语气平和,“今日之言,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绝不外传。”
李洙深吸一口气,话语中带著几分討好:“既然总戎垂询,下官就直言了。东江镇控制平安道,短期內难免徵粮征餉,加重百姓负担。但长远来看,或许能结束平安道多年来各方势力交替控制的乱局,为十数万百姓带来一丝安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朝鲜,中枢混乱,地方权力真空。咸镜道有孔有德部,江原道亦被其染指,东南沿海有新华军占据诸多岛屿,东莱府也为其控制,各道郡县豪强纷纷自立。平安道若无强权镇守,只怕也会陷入割据混战之中。”
沈志祥笑了笑:“如此说来,你是支持东江镇接管平安道的?”
李洙苦笑道:“下官自然是……支持。乱世之中,弱肉强食,平安道无力自保,终將被某一方势力控制。相比而言,东江镇毕竟是大明官军,行事尚有法度,於百姓而言,或许不失一件幸事。”
沈志祥深深看了李洙一眼,忽然转变话题:“带我去看看平壤的粮仓和武库。”
在平壤城西,一座破败的粮仓前,沈志祥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粮仓大半已空,仅存的粮食不足百石,且皆为陈粮糙米,散发著霉味。
几只老鼠在墙角窜过,毫不怕人。
“这就是平壤官仓的全部存粮?”沈志祥难以置信,伸手抓起一把米,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滑落。
李洙羞愧地点头:“去年收成本就不好,再加上各方徵调,已经所剩无几。若不是大明官军及时带来军粮,城中百姓怕是撑不到秋时。”
沈志祥闻言,面色一滯。
他娘的,打秋风打到我头上来了!
他原本计划以平壤存粮补充军需,如今看来,不仅无法从平安道获取补给,反而要倒贴军粮救济百姓。
“传令下去……”沈志祥沉吟片刻,转身对亲兵吩咐,“从我们带来的军粮中拨出……一百石,设立粥厂,救济城中饥民。”
他咬了咬牙,又补充道:“再拨五十石,分给城中官吏。”
李洙闻言,惊讶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总戎……,此举必能收揽平壤民心。”
沈志祥摇头:“我非为收揽民心,实不忍见百姓饿死。呵呵,我东江镇入驻平安道,自当安抚民心。”
——
“德柱,今日一番巡视,有何感触?”沈志祥骑在马上,侧头看了一眼旁边的参將赵德柱。
赵德柱嘿然一笑,手持马鞭晃了晃:“总戎,这平安道根本就不是一块肥肉,被人啃得太狠,早已不剩下太多油水。……不过,这终究是一块不错的地盘。”
“是啊,地盘……”沈志祥长嘆一声,目光掠过街道两旁破败的房屋,“孔有德、耿仲明等之辈逃离登州后,几年时间,便能在咸镜道招兵买马,驱策野人女真,儼然成了割据朝鲜西北的土霸王!”
“他们能做得,我东江镇正统大明官军,如何做不得?”
他的声音带著些许压抑的愤懣与……嫉妒。
“总戎所言极是!”赵德柱深以为然,连声附和道:“那孔耿二人,从登州狼狈逃出,仓惶於海上,要不是沈老爷(沈世奎)心软,放了他们一把,此时怕不是早就在海里餵了鱼虾,哪有今日这般张狂!”
“虽然他们控制了咸镜道,但那边却是苦寒之地,哪比得上平安道地处要衝,连接大明、朝鲜、辽东?我等若能牢牢掌控此地,进退皆有依託!不过,咱们还需顾忌朝廷……”
“朝廷?朝廷如今还能顾得上我们这海外孤军吗?”沈志祥不屑地说道:“关內流贼肆虐,洪督师去职后,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哪个是省油的灯?孙阁老(孙传庭)纵有擎天之志,怕也独木难支!”
他勒住韁绳,目光扫过眾將:“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大明朝廷要是亡了,那我等数万东江镇军民,总要为自己寻条活路!”
这番话引起了眾人的共鸣。
皮岛苦寒,粮餉长期匱乏,仰朝廷鼻息而不得,还要时刻面对清虏的威胁。
若非这些年来,有新华人不时帮衬一二,怕是早就散伙了。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们早已过够了。
如今朝鲜內乱,中枢崩塌,正是天赐良机。
沈志祥驻马於街道中央,沉声说道:“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瞧得出,大明这艘船,怕是……快要沉了。我们东江镇数万军民,不能跟著它一起沉没!”
“平安道虽残破,但土地肥沃,河谷眾多,好生经营,未必不能成为我等安身立命的基业。今日我等占据此地,非为叛逆,实为自救,也为我等后世子孙,谋一个富贵未来!”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此事,老帅(沈世奎)於临行前已有交代,让咱们步步为营,趁这千载难逢之时,儘快全取平安道。”
“德柱……”沈志祥看向赵德柱,“你明日带一营兵马,以肃清匪患、安抚地方为名,前往安州、定州等平安道西部重镇,务必实际控制官衙、粮仓及险要关隘。若有当地豪强或残兵抵抗,雷霆剿灭,以立我东江镇军威!”
“末將得令!”赵德柱抱拳领命,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王游击,”沈志祥又看向另一名將领,“你负责整飭平壤城防,修復城墙,增设哨卡。同时,派人持我手令,往平安道南部各郡县,命其官吏即刻前来平壤拜见,延误者,以抗命论处!”
“是!”王游击高声应道。
“此外……”沈志祥沉吟片刻,“以东江镇总兵府名义发布安民告示,宣布减免平安道本年度三成税赋……不,四成!再宣布,凡流亡在外之民,返回原籍垦荒者,发给种子,免两年徭役。”
有將领迟疑道:“总戎,减免赋税,我军需何来?”
沈志祥冷笑一声:“目光放长远些!如今平安道民生凋敝,杀鸡取卵只会逼反百姓,令其逃散他处。”
“此时,先与他们休养生息,稳住人心。军需短缺部分……先从我们带来的军粮和皮岛积蓄中支应一部分,同时……”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派人去与耽罗岛(即济州岛)那边接触一下。新华人既然能资助孔有德,没道理不给我们一些支持。”
“总戎,那……汉城的光海君那边,如何应对?”有人问道。
沈志祥捋了捋短须,成竹在胸:“光海君?他如今身染重病,命不久矣,哪里还顾得上平安道?你们瞧著吧,一旦他病亡,就以那位不到四岁的世子,能控制京畿道就不错了。”
“当然,应有的表面功夫还是要有的,派人以大明官军的名义,给他发一份文书,就说我东江镇应朝鲜百姓恳请,为保境安民,暂时代管平安道军政,以防匪患及外敌入侵。”
“措辞嘛,要稍稍恭顺一点,但態度上,要坚决,不容其反对。他若识相,便给他个名义上的尊崇;若不识相……哼,他能奈我何!”
眾將闻言,顿时鬨笑起来。
“他娘的,咱们以后算是真正有了一块足以腾挪辗转的地盘了!”
从毛文龙开创东江镇以来,他们这些辽东汉子漂泊於海岛,挣扎於大明、清虏和朝鲜的夹缝之中,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牺牲,却始终如无根浮萍。
孔有德那样的叛將都能在朝鲜打下一片天地,他们这些坚持抗清的大明正统官军,为何不能?
朝廷已然风雨飘摇,关內烽烟四起,洪承畴去职后,中原局势更是急转直下。
李自成在河南势大,张献忠蹂躪湖广,就连那罗汝才也成了气候,窜入安徽难以制服。
孙传庭虽然能战,但双拳难敌四手,大明倾覆之象已显。
我们东江镇数万军民总要为將来著想,为家人及子孙谋划。
这平安道,背靠大明辽东--虽被清虏隔断,但海上联繫未绝——面向朝鲜腹地,控扼鸭绿江天险,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立基之地。
若能以此为基础,整合力量,未必不能在这乱世中爭得一席之地,为眾人谋一个远大的前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