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国家经济,发行新(2/2)
眾人纷纷低头,全都怕惹事,不敢发言。
“若是诸位不敢为此事,依本相看,不妨择日撤去內阁。”
“省得尔等空食国家俸禄!”
李翊重拳三连击。
先以君臣之义道德绑架,又以大义的名分批评眾人怕事。
最后更是扬言要取消內阁。
那眾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取消內阁,他们的官位不也跟著没了吗?
这屁股都还没坐热呢,哪能说撤就撤?
“首相之言甚是,甄某以为,发行新幣,大利於国家。”
“此事刻不容缓!”
甄尧当即发声表態,表达了对李翊货幣政策的支持。
陈群却保持了一名政客的冷静,他再次闻讯李翊道:
“首相,为何这么著急要发行新幣?”
“此前董卓乱朝时,就曾烂造小钱,导致民不聊生。”
“如今国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再次改幣,只恐惹出事端来。”
李翊看向陈群,正色说道:
“长文既然也知董卓曾经烂造小钱,那如何不改?”
陈群顿时噎住。
正因为董卓滥发小钱,使得汉朝的货幣系统趋於崩溃。
使得大家对官府的铸幣极不信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更喜欢以物易物。
即便曹魏统一了北方,以物易物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可如果真让以物易物成为主流的话,那社会不反倒退步了吗?
所以,恢復百姓对官府铸幣的信任,提升政府信用刻不容缓!
事实上,
汉朝的货幣问题一直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汉朝的官方货幣是五銖钱。
而中国又是一个极度缺铜的国家。
两汉时期,动不动就铸造了几十亿的五銖钱。
这就导致铜矿用得差不多了。
两汉倒是整体不缺钱了,可两汉之后的子孙后代可就叫苦连天了。
因为祖先们把铜用的差不多了,他们拿啥铸钱?
所以,歷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都是有进行货幣改革的。
蜀汉发行了直百钱,东吴发行了大泉幣。
曹魏也尝试拉高了货幣价值。
后世有很多人点评三国的货幣时,把三国君主的所作所为统一归结为了恶政。
认为这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行为。
比如蜀汉的直百钱,就是把原来的五銖钱当成了一百钱来用。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通货极度膨胀。
而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政府试图通过用大额货幣来盘剥群眾。
但实事求是的讲,
三国都有进行货幣改革,本质上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不得不强行给货幣升值的无奈。
因为市面上的货幣不够用了,你又拿不出多余的铜来铸更多的五銖钱。
可不就得把一钱当一百钱用吗?
至於被一棍子打死是盘剥百姓,其实也没那么夸张。
它並不是一个“善政”、“恶政”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经济问题。
因为市场会自我调节,第一次直百钱大量流入市场后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很快达到平衡。
即虽然你的马涨价到了百万钱,但我的米也涨价涨到了一石万钱。
从而达到了一种黑色平衡。
当然,如果非要说的话,魏蜀吴三国百姓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呢?
那肯定是有的。
这也是李翊改革的观点,发行新货幣必然会伴隨著阵痛期。
早改早结束,拖到后面你只会更痛。
而汉朝的货幣又是一个不能不改的问题,所以李翊一建立起內阁。
立马要求发行新幣。
原则问题,不容半步退让。
见李翊態度坚决,眾人迫於压力,只得应从。
便问李翊具体打算怎么改。
李翊乃排出三枚钱样。
一枚是斑驳的旧五銖,一枚是董卓发行的小钱,一枚则是自己新铸的样本。
“诸公且看——”
他指尖点向案几上自己发行的新幣。
“如今剪边钱与小钱,在市场上滥行。”
“百姓们仍多以物易物为主。”
“若再纵容此劣幣横行,则钱幣將会烂在官府手中。”
“故昨夜,我已经与陛下商议,发行此新幣。”
“取名为景元通宝。”
“『景』喻光明盛世,『元』指货幣本源。”
“我欲以此景元幣,替代原来的五銖钱与小钱。”
“……那不知首相打算替换多少?”
麋竺也算是经商世家,他看著李翊拿出来的新幣,出声询问。
“一钱当十钱!”
李翊伸出一根手指头,解释说道。
麋竺对钱幣极为熟悉,他將景元钱拿在手中,只轻轻一掂。
便大致感觉出,这景元幣跟原来的五銖钱重量相差无几嘛!
一般来说,如果要给钱升值的话,重量上也得增量。
毕竟百姓又不是傻子。
都是铜铸的,一样的重量。
你非要说你的景元幣,能够换我十枚五銖钱。
那我不成冤大头了吗?
就拿蜀汉的直百钱来说,
他比李翊的景元钱要更夸张,是直接一钱当百钱用。
但重量上,却只增加了三倍。
等於是,官府可以三倍的成本获得一百倍的利润。
董卓发行的“小钱”也是同理。
五銖钱大概重量为2~3克,而小钱平均重0.5克。
等於是我一块钱的东西,买你六块钱的货物。
董卓就差把“我想薅你羊毛”写在脸上了。
不过,
不论是刘备的直百钱也好,还是董卓的小钱也好,包括李翊的景元幣在內。
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给货幣升值,好让官府从民间收回铜幣,重新掌控经济。
董卓是一个西凉蛮子,哪里懂经济?
小钱一发行,直接使政府丧失了信用。
搞得百姓不仅不用小钱,甚至连原来的五銖钱都不用了。
直接以物易物,简单省事。
李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去重塑国家的经济。
他没有给景元幣增加重量,但却给它升了十倍的值。
如此一来,官府就能够收回大量的铜幣。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发行纸幣?
一方面是李翊的纸坊刚刚发展,还不具备承担国家货幣发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纸幣与铜幣在市场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纸幣是信用货幣,铜幣则是金属货幣。
而李翊发行景元幣,本就是为了恢復政府的信用。
让百姓愿意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幣。
你连金属货幣都无法取得百姓信任,就想直接跳到使用信用货幣。
这无异於是开著洗衣机,横渡大西洋。
“诸君所虑,某岂不知?然长痛不如短痛。”
李翊声音不疾不徐,冷静地分析道。
“譬如病疽,不剜腐肉,新肌何以生?”
“阵痛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徐庶忽问:
“若百姓拒用新钱,如之奈何?”
李翊微微一笑,“元直问得好。”
他双手抱拳撑在案上,正色说道:
“为此,正是我们內阁需要详细制定的方针。”
“尔等即刻去擬草案,下令各地官府,徵税一律只收景元钱。”
“其二,盐铁专卖必须用新幣进行交易。”
“其三,设平『准钱监』,负责旧钱兑新钱。”
“如果诸公没有异议,便將草案擬下,吾即刻上奏陛下裁决。”
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贾詡忽然开口了。
“首相,万一有人私铸钱幣,以此牟取暴利。”
“为之何?”
此前说过,这种一钱当十钱的作法,本质上就是政府对百姓的一种剥削。
但钱也並不是只有官老爷能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绝对会有人冒险去私铸钱幣。
毕竟景元幣与五銖钱的成本是一样的,但前者的面值却比后者高了足足十倍!
这也是金属货幣的弊端。
金属货幣的防偽的唯一標誌就是重量单位。
如果打破这个单位,民间必然会大量出现私铸铜幣的现象。
“文和先生,请隨本相一同进宫面圣。”
贾詡毕竟是上了年纪的增长,在称呼上李翊还是比较尊敬他的。
贾詡提到的问题,李翊也想到了。
所以他让贾詡跟自己一起去见刘备。
殿內,烛火摇曳。
李翊与贾詡肃立阶下,案上摆著新铸的“景元通宝”与几枚锈蚀的旧钱。
刘备拈起一枚新钱,在掌中掂了掂:
“……子玉啊,此钱比之旧五銖重量无二,似乎还稍轻些?”
李翊拱手。说道:
“陛下明鑑,新钱虽轻,但铜锡比例严控,不易磨损。”
“且旧钱剪边、私铸成风。”
“轻如榆荚,百姓苦之久矣。”
刘备眉头微蹙:
“改革钱法,百姓可会怨懟?”
李翊淡然一笑:
“陛下,百姓所求,不过温饱。”
“只要米缸有粮,身上有衣,纵有怨言,也不过茶余饭后几句牢骚。”
“若朝廷不夺其生计,谁愿冒杀头之险揭竿而起?”
李翊的观点也很明確。
百姓们只要饿不死,是不会隨便造反的。
所以在货幣政策上,官府是可以採取强硬措施的。
即便招来怨懟,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旧五銖值钱多少,面值却是其十倍。”
“只恐发行之后,民间私铸猖獗。”
儘管李翊设计的景元钱,工艺比原来的剪边要复杂许多。
但依然不妨碍民间私铸。
“陛下圣明,適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话落,李翊看向贾詡,说道:
“適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间私铸行为,那必然有应对之策。”
“请试为陛下言之。”
贾詡拱手一揖,谦让道:
“詡智谋短浅,岂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献策?”
“还是请首相出谋划策罢。”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过谦,在陛下面前无需掩饰。”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无妨!”
刘备也出声说道:
“朕知文和胸有韜略,今既为监相,不可畏险怕难。”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贾詡自然也不好继续谦让。
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针。
“臣以为,可於各州设『钱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铸者——”
他声音一冷,“主犯腰斩,从犯流放交州,家產尽没。”
“邻里有私铸不报者,十户连坐,罚徭役三月。”
“举报者赏钱五千!”
“旧钱须设置限期兑换,逾期仍有私藏旧幣、熔铸器物者。”
“以通敌论,斩立决!”
唔!
听完贾詡的建议,李翊与刘备皆是脸色一变。
不愧是贾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觉得有些过严了,於是补充说道:
“可令各郡守將收缴的劣钱,当眾熔铸为农具,分与百姓。”
“既显朝廷仁政,又绝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適才提到的钱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为过於久了,还是改为每旬吧。”
刘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
“各州设钱法司,需增几何吏员?府库可堪负荷?”
李翊从容展开一卷简牘:
“陛下且看,臣核算过。”
“每州设督铸使一员,其下录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总计新增官吏不过六百余人,岁支俸禄折钱不过一百余万。”
刘备若有所思:
“可细细道来。”
李翊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吏员俸禄微薄。”
“录事月给六百钱,巡吏四百钱,皆以新钱发放。”
“他们拿著景元钱买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维护钱法。”
“况且,吏多则耳目灵。”
“倘有民间私铸者,若按旧制,县衙差役不过三五人。”
“如何查得过来?”
“今设专职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炉坊,谁能妄动?”
在李翊看来,
我们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国家肯定能养足够多的吏,且不会造成官吏系统臃肿。
而且吏越多,越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管控力。
要知道,歷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货幣政策,是只有蜀汉的直百钱发行成功了的。
魏、吴两国都以失败告终。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对社会的掌控力很强。
他们养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为官府的触手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增强对私铸的打击。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钱给他们发工资,那么捍卫货幣秩序就不但有利於自家政权。
也有利於这些吏员家庭,使他们会成为政权的坚实后盾。
毕竟工资拿的就是这个,他们肯定得拼命捍卫。
否则钱不值钱,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蜀汉国小。
其经济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汉对社会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个帝国。
体量与工作量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令本位面的刘备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说歹说,刘备都仍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快就发行新幣。
“吏员贪腐,与豪强勾结,此类状况不得不防。”
刘备出声提醒李翊。
养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结的现象的。
“陛下宽心,对於此类现象,臣也已想好了对策。”
李翊对此早有成算,他洋洋洒洒向刘备建议。
“巡吏每季轮调外郡,避免其与当地豪强勾结。”
“此外,查获私铸者可分没官铜的三成。”
“在这样的条件下,虽不敢说杜绝吏员与豪强勾结。”
“但绝对少之又少!”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