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阁首相(1/2)
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阁首相
“爱卿自己拿去看看罢。”
刘备將一封帛书递给李翊。
李翊展开来看,原来是一封大臣的联名书信。
姓名已经被糊掉了,但书信內容刘备原封不动的拿给了李翊来看。
其书略曰:
“陛下圣鉴——”
“臣等窃观古今,权臣之祸,每起於先主之宽仁,而炽於嗣君之幼弱。”
“今丞相李翊,位极人臣,兼领大司马大將军。”
“总摄六师,又开府治事,威福自专。”
“朝堂议事,群僚莫敢异辞。”
“军国大政,皆出其手。”
“此非汉家旧制,实开祸乱之端。”
“昔霍光辅政,犹分权於张安世。”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未有如翊之独揽机衡,使天子之权,几同虚设。”
“陛下天纵神武,固能制之。”
“然千秋万岁后,继体之君,岂皆能如陛下之明断?”
“夫权柄者,人主之利器也。”
“今假翊以太阿,异日恐成跋扈。”
“纵翊本无二心,然此例一开,后世奸雄,必引为口实。”
“臣等每念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
“伏愿陛下收翊大將军印綬,使不得总戎政。”
“分设丞相权,復设左右僕射共参机务。”
“此外,臣等以为朝中重大决策,必集群臣廷议,不得专决於翊。”
“如此,则上下相安,社稷永固。”
“臣等非敢私议大臣,实为汉室万世计也。”
看罢,李翊明白,这是一封群臣弹劾自己的联名书信。
大致內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权力过大。
在朝中几乎就是自己跟刘备说了算。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后申报刘备这个天子通过,最后就这么敲定了。
群臣没什么参与感。
政事参与的越少,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
显然,李翊的大权独揽,已经挡了许多人进步的道路了。
群臣们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刘备是创业之君,所以可以大胆放权给手下臣子。
就像刘邦,一开始也敢大肆分封异姓王一样。
但后来刘邦还是把这些异姓王给剷除了,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子孙们肯定应付不了这些异姓王。
他们也不会服从自己的子孙领导。
如今,大臣们便指出,现在刘备不对丞相一职加以管控。
难道想看到第二个王莽、霍光吗?
当然,他们並不是针对李翊,而是针对丞相这个职位。
毕竟丞相一职在汉朝其实相当於是被废了,或者说被瓜分了。
也就是三公。
现在恢復实权丞相,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著受到影响。
所有大家纷纷指出,丞相一人独揽大权,其他人就只能是干看著。
“爱卿看罢,心中作何感想?”
刘备语气平静地问道。
一般来讲,当君主给臣子看一封弹劾他权力过大的书信时。
这时候这名臣子正常情况下就该主动请辞了,再严重点儿直接就拔剑自刎了。
但刘备此刻,並非是想敲打李翊。
而是想切实的与李翊商议这个问题。
刘备给李翊当丞相,並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其实是为了弥补他的牺牲。
毕竟以李翊的功绩,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
不过大臣们指出的问题也不能不慎重。
参考歷史上的蜀汉,
诸葛亮、费禕、董允、蒋琬虽號称是蜀汉四相。
但只有诸葛亮一人当过丞相,而且是军政一把抓的丞相。
他后来的继任者蒋琬、费禕、董允,都是没有同时掌握过这么大权力的。
尤其是军权,被拆得很零碎。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说北伐就北伐的。
比如姜维与费禕就是政敌。
每当姜维想出兵陇西时,费禕就不让,同时也不允许姜维所部兵马超过一万人。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后主刘禪不允许国家再出现一个权力那么大的丞相了。
诸葛亮当时的实力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真正意义上的蜀汉第一人。
如果诸葛亮想,他是真的具备取代刘禪的实力。
所以刘禪他可以信任诸葛亮,但绝不会对后继者也如此信任。
继任者蒋琬至少勉强还能够开府,后来的费禕、姜维连开府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足以见,权力极大的丞相是很难长期存在,且被后来的帝王所接受的。
刘禪尚且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刘备又如何想不到?
但刘备刚刚建立新朝,大臣们都期待著奖赏,期待著公司上市后的股份分红。
咱兄弟为刘总你出生入死,刘总不能亏待兄弟不是?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刘备知道,他越是对李翊这个第一功臣好。
就越能够安抚手下人。
现在,有有心之人弹劾李翊,想拆分李翊的相权与军权。
该轮到刘备帮助李翊了。
保留李翊的权力,不仅是刘备对李翊的补偿,也是希望借他之力,压制住手下那帮创业的老兄弟。
即便强如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也足足封了七个异姓王出来。
但这些异姓王时间长了,他们的后世子孙又如何能够保证对汉朝的忠心呢?
所以张良选择了归隱修仙,萧何选择了侵田自污。
而没有二人聪明,两度拜相的周勃,最后只能自嘲说:
“吾尝將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如果没有李翊主动做出的牺牲,刘备大概率也要迫於压力,封一帮异姓王出来。
到时候这帮诸侯王跨州连郡,手中又握有重兵。
这对於汉朝的稳固统治是很大的障碍,迟早也会成为心腹之患。
眼下,摆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刘备暂时不会收回李翊的权力,至少他这一代不会。
但两人都已不再年少,必须得替將来考虑。
“陛下,可还记得臣適才提出的內阁制度吗?”
李翊再次將內阁制搬出来。
他的內阁制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时期的內阁制。
是完全根据本时代的生產力、人口基础,甚至是皇权与相权关係而改良制定的。
“正如臣方才所言,首相统摄军政大权,可调动全国军队。”
“此正臣之所为也。”
言外之意,李翊搞出来的內阁首相,跟他现在的权力没多大区別。
首相拥有的权力,李翊现在就有。
首相没有的权力,李翊也有。
与其说是李翊建立了內阁,不如说是他主动將自己的权力分给了內阁。
平时的议案提案,都不过是他的一言堂罢了。
但现在,首相还需要跟阁员商议討论。
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內阁提议。
这是李翊主动在削自己的权。
“丞相,內阁制无法长存。”
刘备终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理很简单,只要李翊想,刘备点头。
內阁的確能建成,並且行政效率绝对远超原来的三公九卿。
但是,等刘备、李翊这两个老东西相继走后。
內阁制度,百分百会出问题。
因为李翊规划的內阁制度,其权力来源本质上是刘备与李翊的主动放权。
刘备身为皇帝,牺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权力。
李翊身为汉朝的二把手,则主动將自己的权力拆成了数份。
后来的皇帝,后来的继任者。
是否还能做到刘备、李翊这样的鱼水之情?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何能够没有绝对权力?
臣子们又该如何在皇帝与首相之间做出取捨?
李翊整肃衣冠,趋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容稟。”
“若定首相之制,可先制其权限。”
“其任免之权,任交由陛下。”
“如此一来,內阁首相便仍受制於皇家。”
他忽撩袍跪地,玉带扣碰在青砖上錚然作响。
“臣敢问陛下,这般首相,可还能够威胁到皇权?”
“威胁到皇朝后世子孙?”
“而百官又焉能不拥护此制?”
“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眉头轻轻蹙起。
按照李翊的说法,如果首相的任免,仍然由皇帝决定。
那等於跟自己现在没太大两样。
只不过丞相的权力被分成了数份,反而使得其权力被削了。
“卿之所见……”
刘备捻须沉吟,“可知这是在削己之权?”
“且宰辅之才百年难遇,恐未必能每年从內阁中选出”
李翊额角牴地:“陛下明鑑。”
“以臣之例毕竟少数,愚以为凡入阁为相者,当先正其品性,然后施为之。”
“若其真纵管仲、乐毅之才,足堪以任宰相之任。“
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须要从內阁中选。
虽然他暂时无法爭取到首相脱离皇帝的任免,但至少能爭取从內阁中选。
內阁的阁员也关係到他后来对汉朝察举制的改革,这两者是环环相扣的。
首相在任时,一定会努力工作。
因为內阁的其他成员都有机会上位,都有野心,都看到了这个希望。
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条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结党营私的现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没人不想上去,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爭环境下。
最后能够杀出来的首相,能力肯定也不会差。
这一来一回,皇权得到了巩固。
而相权也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为国家稳定提供“吃鸡”胜出的优秀人才。
其实,李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相权。
他现在是独揽大权抓不假,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亦或者是被极大的削权。
而內阁制度的確立,便让“首相”这种军政一把抓的人能够长期存在。
那为什么李翊如此维护“相权”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加丞相是一种双首制度。
皇帝有继承的天生权力,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於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著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並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內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內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別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著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內阁製得以推广实施。
对於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託孤大臣。
而託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內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著你,你想赖著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內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內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適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內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內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內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內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產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眾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內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內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將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內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並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內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將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產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於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產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內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歷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儘管朕並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內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於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於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鬚髮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內阁,使陛下置身於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內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隨其后,高声道:
“王景兴之言极是!”
“內阁之制闻所未闻,若首相只从內阁当中选,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
孔融冷笑一声,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
“李丞相此议,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行那『托古改新』之事?”
话落,殿中顿时一片譁然。
朝中反对內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內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內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眾人,“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內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