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阁首相(2/2)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適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鑑,內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於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眾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著微笑。
“九卿之权过於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內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著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內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著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將眉头一皱,顺势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內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內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眾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內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覷。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內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內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眾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內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著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產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著起身,道一声,“没有。”
於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说:
“没有。”
“没有。”
“……”
直到所有大臣都说完没有后,刘备这才语气一转,再次发问道:
“既然无人反对……”
“那么,同意李翊担任內阁首相的,请举手。”
本来,大家都说完没有之后,就是无人反对。
但刘备偏要眾人再一次表明支持。
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群臣面面相覷,隨即一个个站了起来。
“臣同意。”荀攸第一个高声表態。
“臣附议。”徐庶紧隨其后。
王朗、华歆、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机械般地重复。
“臣……同意。”
刘备看著这一幕,嘴角微扬:
“看来眾卿家意见一致,甚好。”
他转向李翊,对他说道:
“子玉,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汉首任內阁首相了。”
李翊深深一揖: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诸公厚望。”
从名称也能看出首相与首辅的区別。
首相即“首席宰相”。
一个是“宰”,一个是“辅”,两者的权力大小自是云泥之別。
內阁首相已定,接下来便是九相与左右二相的人选。
刘备重新坐回位置上去,手中竹简展开,目光缓缓扫过殿中眾臣。
“左相一职,需沉稳持重,善理政务。”
刘备沉吟片刻,“鲁肃,可堪此任。”
鲁肃出列,拱手一礼,“臣必竭诚辅佐。”
“右相总领军务,需通晓兵略。”
刘备目光移向荀攸,“、公达,朕属意於你。”
荀攸沉稳拜谢:
“臣定不负陛下所託。”
隨后,刘备一一宣布:
户相徐庶,掌钱粮赋税,主要负责制定税率。
原来掌財政的大司农,主要负责地方徵税。
同时如果要钱,需要先找內阁批条子,然后內阁再擬好方案交给皇帝本人仲裁。
以下群相同上,
刑相陈群,修订律法、监察刑狱。
工相麋竺,统管冶铁、漕运、官营作坊。
礼相简雍,主外交、祭祀。
农相王脩,负责屯田、水利、賑灾。
商相甄尧,调控贸易、货幣。
监相贾詡,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学相庞统,掌管太学、典籍修撰。
以上群相,原来官职不变,受內阁职位的,仍然可以兼领原来的朝官职位。
这主要还是因为內阁制刚刚推行,並不完善。
同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需要加强对其的掌控力。
所以先暂时选了一些听话的心腹老臣上去。
眾人纷纷领命,唯有兵相一职,刘备仍在斟酌。
主要很多军事大臣,都已经有军衔了。
兵相跟兵部尚书是不一样的。
兵部尚书是从大將军与大司马当中拆分出来的。
而兵相的权力又比之尚书多了一些参谋权。
所以,汉朝歷史上是没有这种部门单位的。
殿中静默片刻,李翊忽然出列:
“陛下,臣保举一人。”
“哦?”刘备抬眼,“何人?”
“太史慈。”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
太史慈,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將,自豫章染瘴归养后,已沉寂多年。
刘备眉头微皱:
“子义病体可痊癒了?”
李翊点头:
“日前他致信於臣,言已康復,愿再效犬马之劳。”
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
这一养就是四年。
期间,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
並由於病体迟迟未得好转,逐渐淡出了公眾视野与政坛。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復,这才写信给李翊。
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
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为了补偿他,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道:
“当年子义镇守豫章,染疾而归,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声道:
“正因如此,臣以为,当予补偿。”
刘备目光深远,最终頷首:
“好,兵相一职,便由太史慈担任。”
“待朕颁下詔书,征他入朝。”
接下两日,洛阳朝廷一直忙著筹备建立內阁的事宜。
这日,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
盒中静静躺著一枚青玉令牌,通体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云纹,背面篆刻“协理阴阳”四字。
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应“天枢”名號。
今日恰好是內阁首相的上任典礼。
刘备亲自出席,他將令牌繫於李翊腰间綬带。
李翊垂首抚过玉令,触手生温,隱有金石之韵。
“自今日起,唯內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刘备声音朗朗,迴荡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徵。
於是,群臣肃立。
李翊身著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於高台之上,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
只见他目光如炬,声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环视眾臣,缓缓道:
“今汉室中兴,然天下未靖。”
“魏寇窃据川蜀,吴逆盘踞江东,此皆国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当整飭军政,厉兵秣马,誓復旧疆,重整山河。”
“群臣肃然,皆拱手称是。
李翊继续道:
“然治国之道,非独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顺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当以民生为本,若遇灾荒,即刻賑济,不可延误。”
“法度严明,不避权贵。”
“刑狱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无冤,国无枉法。”
“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学,无论寒门士族,皆可擢用。”
当这句话说出口后,眾人面色一僵。
刚刚李翊是不是说了一句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但眾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將之忽略过去了,没有太放在心上。
因为君主本来就推崇唯才是举。
而汉朝的选官制度,也没有明確规定平民子弟不能为官。
只不过施行的察举制,地方官员会不会推你这个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只要察举制度还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变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分子的现状。
眾人如是想道。
最后,李翊高举青玉令,朗声道:
“翊虽不才,愿竭股肱之力。”
“上不负陛下之託,下不负万民之望!”
“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群臣皆拜,山呼:
“愿隨首相,共襄盛举!”
……
待一系列的繁琐礼仪结束后,李翊走出了宫门。
夕阳西沉,余暉染红了未央宫的飞檐。
李翊背著手,静静地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
目光越过城墙,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江河。
荀攸和庞统並肩走来,见他出神,便驻足而立。
“相爷所思何事?”庞统笑问。
李翊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道:
“我在看这片山河——这是我和陛下一起打下来的江山。”
他顿了顿,“大好的山河啊。”
荀攸捋了捋鬍鬚,沉吟道:
“相爷设立內阁,確是为国为民之举。”
“只是……”
他顿了顿,“陛下虽允內阁之制,却仍对首相握有任免之权。”
“他日若遇新君,內阁之存亡,岂非只在其一念之间乎?”
“届时,內阁即便存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李翊轻笑一声,转身看向二人
“我自然明白此理。”
庞统眯起眼睛:
“那相爷的意思是……?”
“只要我在一日,內阁便在一日。”
翊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荀攸眉头微皱:
“若相爷百年之后……”
“所以,”李翊打断道,目光灼灼,“在我致仕之前,定要让內阁永固。”
荀攸闻言色变,与庞统对视了一眼。
两人都明白这话的分量。
李翊对內阁的態度从未变过。
那就是先考虑有没有,在考虑完不完善。
他当然知道內阁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內阁本质上是在分化皇权。
產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对皇权的妥协。
正如暂不选阁员一样,
按照李翊原本的构想,阁员即是官员的后备役。
可通过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只会进一步壮大世家大族。
安插这些大族出来的人进入新生的內阁,是取祸之道。
所以必须得缓一缓。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缓一缓,让李翊时间准备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李翊望向渐暗的天际,轻声道:
“吾將上下而求索。”
话落,他转过身来,面向庞统。
“士元,如今你已是学相了。”
“现在我要你替本相办一件事。”
“首相儘管吩咐,在下一定效犬马之劳?”
见李翊忽然提起公事,庞统立马改口,改称职务。
“吾在洛阳新设了几所纸坊。”
“如不出意外,每年能生產出数百万张纸来。”
“你既为学相,我要你去编纂图书,记住越多越好。”
“……呃,相爷要那么多书做什么?”庞统问。
“因为市场上的书越多,就越便宜。”
“只有这样,平民子弟才能买得起图书。”
庞统恍然大悟,向荀攸投去一个眼神。
——新政,自此而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