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唐僧肉(1/2)
第114章 唐僧肉
《收获》的拥趸其实在上海。
说个小故事,湾湾作家李敖坦言自己流亡到上海读书的时候,因英文跟不上、听不懂上海话而被欺负,于是他在学校用刀被记过了。
王安忆也说上海排斥她这个外地人,并没有给她一个十分美好的印象。
这个地方的人,好像自以往以来就有些排外,当然他们对于本地的杂志也相对于更加的拥簇。
而且《收获》《上海文学》举办的各类文学比赛的时候也喜爱偏心本地文学圈的人。
所以《收获》这半个月的时间,光光是在上海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卖了三十多万册,加上全国的销量也有六十万册,这个数字对于《收获》来说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毫无疑问,这是《收获》本身的影响力,加上周旭现在也有一定的粉丝群体,于是导致了《收获》这一次的销量的爆炸式增长。
除此之外,编辑部还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来信,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已经到了三五百封了。
一般来说拆信回信都是由小编辑,新人编辑负责,但是李小琳比较在意这次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成绩,所以她便是自己拆起来了信件。
首先有信件是来自孩子的,有的是小学、有的是初中,年纪都不算大:
“我在老师的推荐下面看完这篇小说,我想问问老师,张小嘎和佐藤是真的死了吗?!”
“这篇小说真的很奇怪,“条纹睡衣”代表什么,为什么男孩不能随便离开围栏,大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从何而来?我完全搞不懂!”
大一点的孩子则是会问:“难道就因为张小嘎的父亲是农民,佐藤的父亲是军官,张小嘎就被关起来了吗?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吧?”
“……”
大人的评论质朴的多:“如果不是周旭同志,我甚至不知道日本人还在我们大东北有如此恶劣的行径!”
“军国主义是可耻的!当然看完小说之后,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孩子,它没有血腥的场景,很适合孩子学习!”
“张小嘎还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真的太可怜了,我想起来自己的儿子。”
原本的电影因为主要的视角在男主也就是军官的儿子身上,所以人们更多的可惜男主的离世,算是电影的一些讽刺或者说漏洞吧?
周旭对于原片做了一些处理,弱化了原主的属性,刻画多一些还是受迫害的中国孩子的可怜。
还有一封尤其长的信件。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描述中国苦难的一本书籍,我感觉它对于战争的剖析,对于人性的解析是十分客观的。
例如文中是以日本的孩子佐藤的视角观看小说,小说主角有些时候的自私和任性完全是合乎常理的。再说张小嘎,他不仅是单纯善良,而且也会生气有一定自己的情绪,只是他因为从小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
在关于抗战片的深度上面来说,周旭写下来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无疑不是近来国内最为优秀的……”
李小琳收拾着稿件,这些稿件一堆又一堆,着实看的人是头皮发麻,但是李小琳心里比较高兴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取得的评价都还不错。
“郭卓?我拆这些来信的时候,看到不少的好评呢!你呢?”
郭卓忽然抬头,他感觉自己这几天睡觉都不踏实,倒不是干了什么亏心事,郭卓打哈欠:
“确实是!昨天哈尔滨一个工厂还给我打电话订阅了一千册呢!还挺大方!部队这次订阅量也是济南军区和沈阳军区订阅的比较多,加起来也有十五万册了。”
他最近主要负责安排杂志的销量和去向和发行所对接,所以经常睡不好觉。
李小琳闻言笑道:“那还不错。”
郭卓埋着脑袋想睡觉,但是心里还是异常激动的,他继续说道:“小琳,你可得把握机会了,把周旭同志这颗摇钱树给把握住!我感觉多出来几篇类似的作品,我们都跟着出名。”
李小琳同意的点点头。
周旭一共写了四篇小说了,除去第一篇的《长津湖》是处女作没什么巨大影响力之外。
后面不论是《高山下的环》《潜伏》,还是现在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都是销量突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品,如果是一次两次是运气好?
但是连续三次的作品都是这种爆款?那还是运气好吗?
说明周旭不止清晰了解市场动向,写作的作品都是精品。
他在文学界的关注度是与日俱增的,如果不是没有获奖,李小琳觉得周旭还能得到更高的成就,
“可是这样的作家恐怕我们不一定能把握住……”
郭卓拍拍李小琳肩膀,笑着说道:“《人民文学》得罪过他!现在国内除了《人民文学》还有什么杂志能和我们《收获》相匹敌呢?”
“……”李小琳问道:“什么得罪?”
郭卓把听到的八卦又说了一遍,李小琳点头:“难怪呢!《潜伏》确实是俗了一点,但是崔道义他们约稿了还要退稿,确实招人恨!!
不过我感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深度确实提升不少,没了竞争对手,我们确实得把握住这唐僧肉。”
“……”
就在同一楼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