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发表(1/2)
第113章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发表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自从拿给了《收获》之后,那边的李小琳就紧赶慢赶的开始改稿子了。
很快,在七月份不仅是周旭的评级下来了,这篇小说也随着七月份的《收获》发表了出来。
《收获》喜爱收录中长篇小说,所以这一次特意用了一个大的头版,标红发表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篇小说说简单也简单,就以中日两个国家的小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关“731”部队的事情。
9岁的佐藤阳翔原本生活在中国山东一栋宽敞明亮的别墅里,父亲是军国主义军官,母亲优雅温和,还有姐姐佐藤梅相伴,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他在战争开始后就跟着父亲来到了东北生活。
他喜欢和中国的伙伴们在街头追逐打闹,家中的仆人也总能满足他的小需求,那时的他对“战争”“军国”等词汇毫无概念,只知道生活充满阳光与欢笑。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父亲的一次工作调动打破。父亲晋升为集中营领导后,全家被迫搬往偏远的乡下。新住所是一栋阴冷的灰色别墅,周围只有荒凉的草地和高高的铁丝网,看不到熟悉的街道与伙伴,这让佐藤阳翔满心抵触。
他不明白为何要离开熟悉的家,更不理解父亲口中“重要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姐姐佐藤梅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甚至开始崇拜一名军国主义的年轻军官,收集关于“统一亚太”的海报,这让佐藤阳翔更加孤独。
百无聊赖的佐藤阳翔常常独自在别墅周围探险,母亲告诫他不要靠近铁丝网那边的“农场”,但好奇心驱使着他不断靠近边界。
一天,他在铁丝网附近发现了一个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张小嘎。张小嘎和佐藤阳翔年纪相仿,却瘦弱苍白,手臂上有一串奇怪的编号。
佐藤阳翔起初对张小嘎的“睡衣”感到好奇,还天真地问他“农场”里的生活是否有趣,张小嘎只是沉默地摇头。
此后,佐藤阳翔每天都会偷偷溜到铁丝网边和张小嘎见面。他们分享食物,谈论各自的生活:佐藤阳翔抱怨新环境的无聊,讲述以前的趣事;张小嘎则低声诉说着“农场”里的苦难——拥挤的住处、干不完的重活、常常挨饿,以及不知去向的家人。
佐藤阳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张小嘎的遭遇,却渐渐把他当成了唯一的朋友。他发现张小嘎的手指因为干活变得粗糙,还会因为偷偷藏食物而被士兵打骂,心中第一次对“农场”产生了疑惑。
随着相处日久,佐藤阳翔得知张小嘎的父亲失踪了,张小嘎每天都在寻找父亲的踪迹。看着朋友无助的样子,佐藤阳翔决定帮助他。
他偷偷从家里带来食物,还答应张小嘎会进入“农场”帮他一起找父亲。张小嘎为佐藤阳翔准备了一套条纹睡衣和铁丝网的缺口,佐藤阳翔趁家人不注意,换上睡衣钻进了铁丝网内。
进入“农场”后,佐藤阳翔才真正见识到这里的恐怖:拥挤的人群、难闻的气味、士兵的呵斥,所有人都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甚至还有着死相十分奇怪的人被抬走,他们似乎遭到了各种各样非人的对待。
他开始害怕,想要回家,却找不到来时的路。
此时,士兵们正将一批中国人赶往一个封闭的“淋浴间”,佐藤阳翔和张小嘎也被拥挤的人群推搡着走了进去。
狭小的空间里,灯光逐渐变暗,毒气开始弥漫。这里正是731毒气试验的地方,佐藤阳翔紧紧握住张小嘎的手,小声说“没关系,我们很快就能出去”,却不知道这是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
另一边,佐藤阳翔的家人发现他失踪后陷入恐慌。父亲调动所有士兵寻找,最终在铁丝网内发现了儿子的衣服和那套条纹睡衣。
直到这时,佐藤的父亲才后悔到自己负责的“集中营”真正的罪恶,而他亲手将儿子推向了死亡。母亲抱着佐藤阳翔的衣服崩溃大哭,姐姐佐藤梅也终于明白“农场”的真相,曾经的军国主义信仰彻底崩塌。
这场由成人挑起的残酷战争,最终以两个无辜孩子的生命为代价,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与反思。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自2006年发表以来,一举斩获爱尔兰图书奖之年度童书、爱尔兰图书奖之年度读者之选、bisto年度图书奖、西班牙 qué leer年度国际小说奖、柑橘奖读者俱乐部年度图书等5项大奖。
并入围英国图书奖、卡内基奖、国际 impac文学奖等 16项大奖。几乎可以说是除去诺贝尔之外,横扫了无数的欧美文学大奖。
除去获奖之外,这部小说畅销50多个国家,销量突破1000万册,还成为《纽约时报》评选的畅销书、英国十大畅销书,并荣登欧洲许多畅销书排行榜。
与此同时,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也取得了多项的大奖,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周旭对着这篇小说做出来了很大的改编。
其中从对于纳cui的批判改编成为对于日本的军国主义的批判,而且在故事内容的框架上填充了周旭在部队查阅的关于731部队的资料。
内容详实,情感充沛……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周旭写得并不血腥,属于青年人能看出来是悲剧,但是成年人才看得懂深度的作品。
这篇小说应该说是这么多年来少有的提及这一场灾难的作品。
要是没有周旭,国内较早且较为知名地揭露 731部队罪行的电影是《黑太阳 731》。
《黑太阳 731》由香港导演牟敦芾执导,于 1988年在香港上映。影片以半纪录片的方式,系统揭露了侵华日军 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和人体实验。为追求真实,导演坚持在哈尔滨 731部队旧址实景拍摄,从公安局调来真实尸体作为道具。该片因大量血腥画面被香港列为限制级,但也以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当然现在没有这部电影,也就是说周旭是第一个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这个知识的作家。
“……”
首都。
此时的南锣鼓巷中戏门口,姜文走了出来。
旁边一人正是刘斌,另外跟着姜文走出来的是刘小宁,姜文、刘斌和刘小宁三人被称为“中戏三贱客”。
姜文带着两人走出来了大门,直接朝着对面的书报摊去了:“同志,来本《收获》!”
报摊同志摆摆手:“你自己拿。”
姜文帅气利落给钱。
刘小宁问道;“这么高雅?你啥时候还喜欢上看小说?哟还是《收获》!”
姜文翻开一页:“你不知道呀!周旭写的新的小说就发表在这一期的《收获》上面。”
“那是谁?”
刘斌撇了刘小宁一眼,说道:“周旭你都不知道,活该你写不了剧本?”
“啊?”
刘斌这么说也不奇怪,刘斌毕业之后直接去了战友歌舞团当创作员去了,写得最出名的还是《当兵的人》。
刘小宁也还行,拍了不少的抗战片。
三剑客都属于比较红的。
“写军事小说的作家呀!奇才来着的,《潜伏》《高山下的环》都是周旭同志写的。”刘斌对着刘小宁解释道。
“《潜伏》?那我知道了。”
一群人直接去了路边摊开始点菜。
姜文和其余两人直接凑在一起,翻开小说看着。
看到一半,姜文一拍桌子:“nmd!”
刘小宁吓得一抖;“你小子干啥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