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你们这不是逼我当药神吗(1/2)
第230章 你们这不是逼我当药神吗
正如罗根所预料,农业部化学局的抵抗,在上有总统基于“小政府”理念的暧昧默许,下有“狱ba”联盟裹挟着“赢学”民意的组合拳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坎贝尔局长和进步派同仁们的呐喊,虽然在部分群体中激起回响,但在资本的力量面前,几乎不是一合之敌,甚至成了“阻碍进步”的悲情背景音。
然而,这不代表着“狱ba”联盟就能心想事成了。
恰恰相反,当触碰到真正的核心利益时,最激烈的反抗才刚刚浮出水面。
它并非来自被自我压制的官方机构,而是来自医药行业内部。
虽然说,那些已初具规模、开始注重品牌和长期发展的正规药企,某种程度上,是欢迎合规监管的,因为混乱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样损害它们的利益。
一个清晰、稳定、哪怕是严格的监管框架,有助于淘汰那些不守规矩的搅局者,提升行业门槛,让他们凭借技术、资本和规模优势获得更稳固的市场地位。
然而,在当下的美利坚,真正占据市场庞大份额的,是那些鱼龙混杂的“野路子”药企。
它们大多依靠一两款成分不明、宣传夸张的“专利药品”攫取暴利,最喜欢的正是当下这种近乎无监管的混沌状态。
任何形式的监管,哪怕是“狱ba”提议的私营监管,也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
——能够和“狱ba”联盟合作的药企毕竟是少数的,而且基本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底子。不然,那两家在“爆翔盛宴”中身败名裂的肇事药企,就是最明显的教训。
所以,“狱ba”这个大秀场再好,也跟大多数“野路子”药企无关。
没好处还要断我财路,不反你反谁?
眼见着“药物监管中心”的提议在总统的首肯和“狱ba”的造势下声势渐大,他们以“专利药协会”这类行业组织为代表,发动了强大的游说力量和媒体关系,对提案进行了疯狂的狙击。
如果说“狱ba”联盟在争取政府支持上,走的是上层路线;那么这些“野路子”药企们,则走的是流氓路线。
专利药协会极尽所能地动员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制药工厂的工人,到成千上万家依赖销售这些“专利药”为生的社区药店老板和雇员,写信给国会议员。
这使得成千上万的、充满威胁的群众来信,如同雪片般涌向每一个国会议员的办公室。
这些堆积如山的群众来信几乎千篇一律,说“药物监管中心将让数万男人和女人失去工作,将关闭几百个制造工厂和数千家门店……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这种流氓打法简单粗暴,却极为有效。许多议员不得不重视这来自“基层”的汹涌呼声,表示会慎重考虑总统的提案。
与此同时,在民意上,“野路子”药企们也发起了猛攻。
他们可不是只有嘴皮子的进步派人士,大家都是资本,“狱ba”联盟可以裹挟民意,药企们当然也可以裹挟民意。
而如果说“狱ba”联盟裹挟民意靠的是“赢学光环”,那“野路子”药企们靠的就是“暴力光环”。
他们投入重金,只在媒体上反反复复强调一个观点——“一个打监狱篮球的联盟,连分子式都认不全吧?有什么资格对我们专业的人士指手画脚?”
这话他们比农业部化学局说得还要理直气壮,毕竟大家都是私营资本,你凭什么跨行监管我们?我们不服你能咋滴?
嗯,他们还表现得挺精的。
或许是想争取那些被打成“落后”的传统进步派人士的支持,他们在攻击中特意留了一个口子——表示他们并非反对一切监管,而是坚决反对被“狱ba”联盟这个“外行”监管。
“除非‘狱ba’联盟能搞出一款让我们心服口服的安全有效的新药,否则我们行业不可能服从其监管!”
这下子,主动加入进来搅和的媒体更多了。
太阳报集团和“狱ba”联盟“永远在赢”的嚣张姿态,早已让不少同行心生不爽了。
如今能看到他们吃瘪,自然乐得落井下石。
于是,大量的报纸开始以“客观”、“中立”的口吻,大肆报道医药行业的强烈反对声音,并表示,我们支持太阳报集团和“狱ba”联盟继续创造奇迹哦!
所以,快接受反对者们的挑战吧,勇士们!
至于民意……只能说,民意总是摇摆的。
医药行业并不是全都反对“狱ba”联盟监管,但反对者的质疑反复轰炸着公众的耳膜,给人造成全行业都反对的印象。
再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中立”媒体铺天盖地的煽风点火,原本被“胜利光环”和民族自豪感裹挟着支持“狱ba”的民众,心态再次发生了动摇。
好像……是有点道理啊。让打篮球的去管制药,听起来是不太靠谱。
不如,你们“狱ba”就接受挑战试试看?
我们都想看看热闹,不对,是看看你们用实力说话!
……
“高!实在是高!”
在曼哈顿华尔街区,辉瑞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内,总裁埃米尔·辉瑞对董事长约翰·安德森竖起了大拇指。
辉瑞公司,创立初期以生产化工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向北军提供大量酒石酸、碘、吗啡和氯仿等药品而迅速发展,成为美利坚国内较大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之一。
一战时,柠檬酸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当时柠檬酸只能从酸橙中提取,不但产量低,酸橙进口更是严重受限。
辉瑞的新任掌门人约翰·安德森,拍板采用新工艺,从糖中大规模生产出柠檬酸,使得辉瑞成为了美利坚化工的代表企业之一。
战后,在联邦政府的放纵下,美利坚工业界出现了合并潮流。
与已经强势发展的重工业比较,制药企业的规模还是相当弱小,许多制造商缺乏大企业的组织能力。
约翰·安德森就希望借此合并小的公司,集聚更大的规模和能力去应付政府法规和科学的复杂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