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最后的时刻(1/2)
第255章 最后的时刻
秦远放下手中的的年度报表,心意一动,眼前的虚拟屏幕消失不见。
他目前在不断的侵吞着苏联的资产,也在不断地刷着系统成就。
一个个“第一”将他推上了财富榜的顶峰,一种玄妙的感觉萦绕心头。
距离通关,似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一捅即破的隔膜。
但这最后一层隔膜,却需要海量的、足以引发质变的资源涌入才能突破。
“必须要抓住现如今所有能抓住的资本。苏联的崩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资产放大器,能将投入的资本几倍、几十倍地放大。”
秦远心中明镜似的。
眼下能最快获取的巨额资本,无疑来自那些对苏联遗产垂涎欲滴的西方银行。
远东酒店项目能吸引他们,证明远东集团这块招牌已在西方资本圈有了分量。
而眼下,还有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项目可以谈、
那就是远东国际银行本身。
相比于需要长期运营的实体酒店,这家正在野蛮生长、触角深入苏联各个角落的金融机构,更对金融资本家们的胃口。
更别提,法国兴业银行和美国富国银行对它的觊觎早已不是秘密。
“小迪,你对于远东国际银行那边的动向了解多少?”秦远抬起眉头,看向易笑迪。
“老潘的动作很快,”
易笑迪显然对情况了如指掌,从容汇报,“过去三个多月,他按照您先前的吩咐,在五科蓝、白罗斯以及高加索地区,联合当地实力派,在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分行和多个金融兑换点。”
“在中亚五国,他更是亲自带队,叩开了一座座城市的大门,发展速度极为迅猛。”
潘石屹很珍惜这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国内以及苏联本地征召培训了大量的人手。
这些人手虽然稚嫩,但是仅仅负责储蓄贷款这两项基本业务,却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而相较于西方银行丰富的业务,以及跨国银行所具备的深厚底蕴。
潘石屹就专注于“卢布保值”以及“低息贷款”这两个业务。
一方面大量的吸收民间资本,另一方面根据秦远的安排,向各地的有潜力的国营工厂提供贷款。
如今远东集团的触角,正通过这些金融命脉,延伸到苏联的每个角落。
“目前远东国际银行在全苏联,一共有五十七个分行,一百三十八个金融点,尤其是在西方银行那些看不上的边缘地带,我们的覆盖范围目前来说,除了苏联的国有银行,就是我们远东国际了。”
易笑迪补充道,对于潘石屹取得的成绩,他也是与有荣焉。
“石屹干得不错。”
秦远赞许地点点头,话锋一转,“兴业银行和富国银行的投资呢?进展到哪一步了?”
这才是资本获取的大头。
先前两家给了四十亿美元的估值,震惊了十国银行街的一众资本。
连早期与远东国际有过合作的旗、摩根、瑞银也坐不住了,纷纷表达了投资意向。
兴业和富国如同投入沙丁鱼群的鲶鱼,彻底搅动了市场。
让远东国际银行的估值在持续抬升。
尤其是在苏联如此混乱的局面下,远东国际银行的发展壮大速度竟然还在加快。
而且一旦投资了远东国际银行,获得了一半的股权,达成了合作。
那就等于投资方,将获得远东国际银行在远东、中亚、高加索等偏远地带的银行网络。
对于他们业务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提升。
这不光是对于兴业、富国是如此,对于专注于莫斯科等大城市业务开展的旗、瑞银这些银行来说,同样是极大的诱惑。
不过。
对于秦远而言。
抢吧,他们争抢的越激烈,他能撬动的资本就越是天文数字。
“秦总,目前估值已被抬升到五十亿美元,”
易笑迪立刻回答,“但他们仍坚持认购50%的股份。富国银行的态度尤其强硬,表示拿不到控股权就不值这个价。目前几大银行里,兴业姿态最积极,意愿最强,其次是……摩根。”
“摩根?”秦远微微有些诧异,他和摩根的人接触的不多。
反倒是和旗、瑞银这些银行有过多次接触。
富国银行都有些退缩了,这个摩根怎么还这么坚持?
“对,就是摩根。正是他们的突然搅局,让兴业和富国感到了压力,加快了谈判节奏。”
易笑迪猜测道:“估计……今天就能出结果。”
秦远颔首:“出了结果,让石屹立刻来见我。”
这话落下的当天下午,潘石屹便走进了秦远的办公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