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东线战场的统治者回来了(1/2)
第235章 东线战场的统治者回来了
离开慕尼黑后,鲁路修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颠簸,向东先经维也纳、再转向北方经克拉科夫、再转东经利沃夫、文尼察,最终回到了东线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萨。
他没有选择到维也纳后继续往东南、经布达佩斯转贝尔格莱德那条路,因为从匈牙利地区继续直接往正东方,并没有铁路能翻越雄伟的喀尔巴阡山区。
当时所有通往东欧的铁路,要么往北从克拉科夫-利沃夫绕过喀尔巴阡山脉,要么往南从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绕。
鲁路修离开慕尼黑的同时,后方的西门子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安排鲁路修男爵提出的技术要求,部署更多的广播配套技术、研发相关的新设备。
而鲁路修的未婚妻塞西莉亚.伊尔明嘉德郡主也已经被作为“未来的德玛尼亚广播公司的总裁”,介绍给了西门子公司。
让西门子后续凡是在广播业务和技术设备方面的新进展、新需求要沟通的,都找她就行了。
3月28日当天那场人类首次广播直播讲话,终究还不是完全体,它只做到了短距离内的播放录音和现场扩音。当时新天鹅堡中庭花园里所有的扩音喇叭,都是用载波电缆物理连接起来的。
而鲁路修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广播体系。下一步首先要确保广场上的所有电喇叭都能单独接一个收音机、然后直接扩音收音机收到的内容。每个电喇叭彼此之间不用再相互连接共享信号。
光做到这一步,西门子公司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再把初代产品试制生产出来,又要个把月的时间。
再往后,功放音响的音质、能放大的音量倍数、无线电直接传播语音模拟信号所需的收发精度,每一项技术难点至少都要几个月的攻克、磨合、反复测试反馈。
鲁路修估算过,争取4/5月份能够把第一阶段搞定,到时候趁着夏天先在慕尼黑市内试点,由巴里亚王室自掏腰包在慕尼黑的主要市政广场上都装上收音广播的大喇叭。
如果能改良得顺利,音质和信号接收效果都过关,明年春天争取推广到全国其他主要大城市,比如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科隆——这些事儿也必须等慕尼黑这边的市政广播社会反响够好、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点头了才好推广。
否则以鲁路修现在的身份和地位,直接在巴里亚王国以外的区域推这种东西是不合适的。毕竟各地都需要市政掏钱,这是公共建设而非私人客户消费,鲁路修去推就属于干政了,很犯忌讳。必须要让上面的人自己觉得这东西好用,自发想要。
德玛尼亚的冬天天气还是很冷的,一般冬天很少有人会聚在户外广场上听广播,所以秋冬季节也没必要新装收音广播,错过了夏季就直接等明年开春即可。
至于卖给普通人民用的小收音机,也可以并行推广,但不用那么急。这个时代买得起初代收音机的,肯定都是达官显贵或者资本家,至少要几年的时间慢慢扩产降本,才能让收音机降价到足以走入富裕百姓之家。
鲁路修估计,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家用收音机应该也只停留在贵族和资本家家里。20年代初,或许能进入德玛尼亚中产家庭,再过五年十年,才能普及到大部分平民家里。
这些事情,自有未婚妻在后方帮鲁鲁修盯着。
收音机和扩音技术大发展的同时,人类历史上首座广播电台的建设,也必须同期落实,到时候需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市中心建设信号铁塔,以发射广播信号。到时候塞西莉亚自然而然也会兼任帝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台长。
至于远郊、小城市和乡下,战争结束前基本上别考虑信号覆盖了,也不会往那边的平民家里卖收音机,整个广播网络覆盖的建设需要数年的基建。
广播电台刚筹建起来的时候,可以播放的节目肯定也不会很多,没有人民会想要每天听皇帝或者元帅、部长们讲话的,鲁路修深谙传媒抓取人民注意力的套路,至少要安排八成以上的新闻和娱乐内容,剩下最多两成用于夹带官方的宣传,才有可能让大家真心爱听。
但暂时没那么多节目,就让西门子的人用留声机去录一批交响乐队演奏的古典音乐,然后直接在广场大喇叭上放好了。选那些已经死了70年以上的古人作曲家的曲子,比如贝多芬莫扎特那些人,连版权费都不用给。
即使是瓦格纳这样才死了30多年的作曲家,其实也不用给他后人版权费——因为瓦格纳生前就没有版权费一说,他都潦倒得不行了,后来是新天鹅堡的建造者、当时的巴里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接济了他,养着他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创作。
瓦格纳晚年算是豢养起来的宫廷音乐人,所有作品都写着“献给慷慨的路德维希国王”。
那位爱好艺术的路德维希先王,就是如今的鲁普雷希特公爵的爷爷。所以巴里亚王室开广播公司要用瓦格纳的音乐、歌剧,那都不存在给钱的问题,提版权费就俗了,最多只能说再给瓦格纳的后人一笔打赏。
瓦格纳的儿子并没有从事艺术行业,如今也已经老了,他还有个孙子威廉.瓦格纳还年轻,在学习舞台剧和电影导演。如果将来广播公司要用瓦格纳的歌剧和音乐作品,给这位威廉.瓦格纳打赏就行了。
地球位面的历史上,威廉.瓦格纳后来在30年代混得不错,拿到了帝国宣传部门的不少扶持,主要是帝国的大统领喜欢他爷爷的歌剧,所以捧他在慕尼黑和纽伦堡的文艺界出头。
在1916年,广播音乐的娱乐方式对于平民已经足够新颖,这个时代那些没有钱买留声机也没钱去听音乐会的平民,可能一辈子也没听过几次古典交响乐。
广播里放给人民不要钱白听,就有可能让不用工作的闲人带上全家直接站在广场上听一整个下午。到时候白听一下午音乐、中间插播几则讲话,人们也会心悦诚服乐意认真听完的。
……
且不提后方的广播事业如火如荼地筹备着,鲁路修这边,他乘坐的火车最终于3月30日深夜,抵达了敖德萨港。
他有提前在火车上好好补觉,所以下车后精力还算充沛,都不用休息就能直接投入前线军务中去。
由于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公爵还在新婚假期,前线战事也不激烈,公爵就给了他一份临时授权,写明自鲁路修返回前线之日起,至4月15日,第6集团军作战事宜由鲁路修全权指挥。
既然有了授权,鲁路修回到敖德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集团军司令部的将军们开会,了解最新的前线战况。
第6集团军的好几个主力军军长,都是中将军衔,部分预备役为主的军,军长才是少将。
这些人论军衔和资历都比鲁路修老,但鲁路修参谋长有司令的授权,他们自然不敢怠慢,深夜召集开会也不敢有怨言,还一个个站得笔挺。
鲁路修看到两名已经白发苍苍的中将军长站在自己左右两侧,神情严肃姿态挺拔,心中也不由有些感慨。
今天场内一共有5名中将,军衔都比鲁路修高。
分别是巴里亚第1军军长奥斯卡.冯.席兰德中将;
巴里亚第2军军长克拉福特.冯.德尔门辛根中将;
巴里亚第3军军长爱德华.冯.霍洛中将;
独立军军长欧根.李斯特中将(就是鲁路修当初刚穿越时遇到的团长李斯特上校);
另外还有一个骑兵军长里希特霍芬中将(名字跟战斗机部队的里希特霍芬少校一样,但是同一家族的两个人,这个中将是叔叔)
至于第6集团军排名靠后的那几个军,预备役部队较多,并非精锐,军长都只是少将了。
这几个中将里面,第1军和第3军的军长,是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是中将的资深老人了,也都已满头白发。
第2军军长德尔门辛根则是战争开始时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后来第2军军长卡尔.柳德波特中将(公爵的亲弟弟)被调回国内、担任国铁副总裁,第2军军长的位置空缺出来了,德尔门辛根积功晋升到中将,并调任军长。
而德尔门辛根空出来的那个集团军参谋长职位,则被鲁路修拿去了。等于是德尔门辛根成了卡尔.柳德波特和鲁路修之间的职务过桥中介。
“都坐下吧,我们赶紧进入正题,那些繁文缛节就不用了。司令还没回来,让我暂代指挥几周,也全靠大家支持,才能一起把工作做好。我军衔低,很多事务大家还是可以商量着来的。”
鲁路修先敬了一个军礼,然后一边说一边随和地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他把姿态放得比较低,直言自己履历短,军衔低,并不想立威。
众人也回了一个军礼,这才坐下。
鲁路修便问起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集团军各部冬季作战的近况,有没有防御好阵地,新发动的攻势情况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