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挂名研究员,这哪是搞数学的【求订(2/2)
“是不是再考虑一下,目前留给我们的时间,可是不太宽裕啊。”
“另外现有算法方案,虽然遇到了瓶颈,但完成度基本上已经过半了。”
“时间上不用担心,根据我的估算,最多四个月,就能完成新算法的编写。”徐铭摆摆手示意对方平静。
他自然理解邱轩的心情。
每位科研人员,在都自己的项目看的很重,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为攻克里面的一个难点,连续加班几天都很正常。
结果却要被全部推翻从头开始,短时间内有些难以接受是正常的事情。
不过为了自主交会对接试验能够成功,存在漏洞的方案哪怕已经完成,照样要毫不留情的将其废除才行。
科研需要的是严谨。
必须尽最大可能保证百分百的把握。
否则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出现丁点的失误,都会为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邱轩听到徐铭说出估算的时间,瞬间瞪大眼睛瞳孔仿佛发生地震,全然忘记了对心血被推翻的低落,反而用难以置信的语气脱口出声。
“最多四个月?”
他实在无法想象,如此复杂精度要求之高的算法,从头开始竟能在四个月内完成。
这无论咋看,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然他并没有注意到,当他表示震惊时,对面的郭昊强却盯得出神。
就像是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当初自己的样子。
还记得他首次和徐铭参与,奥运核心场馆的无线定位方案项目,在招标竞争最关键的时刻,发现受鸟巢全钢结构的场景影响,导致原本平稳的定位出现漂移,几乎是已经提前预定了竞标失败。
结果徐铭却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硬是编写出曲率补偿模型解决了定位漂移。
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场景。
因此无论后面,徐铭数学天才的光环在多,他依旧不会忘记对方在信息算法上的实力。
别人或许不相信这个时间,但他反倒觉得有点保守。
于是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当即便接过话茬,斩钉截铁的跟在邱轩后面表态。
“我相信徐教授的判断。”
“就按我说的做吧,下面我来具体讲一下。”徐铭向郭昊强投去一个眼神再次抛出一句话。
俨然是彻底拍板,不希望其他人再继续争议。
局面发展到这里,邱轩虽心存疑虑,却也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管怎么说,眼下徐铭才是负责人。
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好的,那么眼下所有决定,均属于非常正确的。
思维运转至此,下秒点头吐沉声出两个字。
“好吧。”
接下来的时间,徐铭讲述了自己的算法方案,包括处理各种信号,识别图像滤波的相对导航算法,以及控制率的设计和故障诊断与重构。
其中控制率设计是根据系统提供的相对状态,计算出需要施加的控制力和力矩。
以确保控制器能够抵挡太空中的干扰,保持平稳无震荡的接近对接。
而故障诊断与重构,更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在太空这种复杂环境下,有一定概率,会导致激光雷达之类的主敏感器失效,这对于任务的正常进行,无疑是堪称致命的威胁。
徐铭为此采用特殊方案,设计多信息源冗余备份和智能切换策略,确保在部分系统故障时,任务仍旧能继续或者实现安全撤离。
这是信息系统中可靠性设计的体现。
中午。
当这场不算长的会议结束,大家一同前往食堂吃饭。
相比较院里其他人脸上的兴奋,邱轩浮现出的神情则颇为复杂。
完全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五味杂陈。
如果说刚开始,他对徐铭作为数论专家,却能那么快拿出的算法方案表示诧异。
那么在听完之后,则属于心服口服。
怪不得能让许教授认可。
而他们原本的方案相比之下,确实显得不完善,应该全部推翻重来。
但正是在详细了解之后,他对四个月完成,更加不太乐观不看好。
主要算法方案完善到这种程度,还专门设计了故障诊断和重构模块,其中的工作量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正常情况下一年时间能属于正常。
所以这让他又不得不担心起来,害怕到时候算法无法按时完成撰写,导致错过明年最佳的发射窗口期。
好在这份担忧,并没有在他心里停留太久。
时间来到下午。
对于自主交会对接gnc算法的编写正式开始,当徐铭坐到电脑旁双手放在键盘上,瞬间整个人仿佛切换成了另外一种状态,十指快速敲击编写代码。
就像是早就把算法的核心代码,给全背了下来。
全程甚至用不到删除键。
如此惊人的场景,除早就见识过的郭昊强不受影响。
其余人皆被硬控住。
身体像木头桩一般,站在各自位置前,目光死死盯着徐铭的动作和屏幕。
瞬间有一道电流从身体窜过,只觉头皮发麻。
下巴都快惊掉到地上。
“这……这是……在编写算法代码?”
邱轩人生头一回,对自己的视觉产生了怀疑,实在难以想象有人能把算法编写做到这种程度。
甚至已经没法,和脑海中的数论专家联系起来。
毕竟任谁看到眼前这幕,也难把徐铭认作所谓的数论领域数学专家,怎么看都更像是信息算法工程师。
还是那种大佬中的大佬。
在经过短暂的怔神后,他很快反应过来,嘴角忍不住上扬挂上笑容。
他现在总算知道,为什么徐铭有底气,表示能在四个月时间内完成自主交会对接算法。
念头想通之下,立刻冲还在发怔的其他人喊了句。
“都愣着干嘛,赶紧开始工作。
“是。”
其他人纷纷回过神来,强压着心中激动,忙按照各自分配的任务推进。
徐铭对于刚才大家的反应,基本看在眼里,对此他只能说完全在预料之内。
凭借自身的算法内化和代码通感,以及参数直觉。
只要确定了具体的方案,编写起核心代码,可以说是件很容易轻松的事情。
且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避免了来回修改。
在这种状况下,整个算法的开发周期,相比较正常时间必然会大幅度缩短。
他提出四个月完成,严格意义上讲,确实偏向保守。
就这样。
伴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算法进度推进的同时,面板上也时不时浮现出经验值提示信息。
——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信息]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4点。】
【经过……】
距离信息学科提升到4级,可以说已经不差多少。
在自主交会对接算法的开发工作,后续按部就班正式进入正轨之后,徐铭在燕大和空间技术研究院之间,往来的次数明显多上很多。
虽偶尔仍会去镜春园那边的办公室,和许逸阳等人交流探讨代数几何理论。
但对平展上同调的完善工作,进度依旧增长缓慢。
再次证明霍奇猜想,不愧是七大世界数学难题,想彻底证明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数学研究中心,和空间技术研究院那边都在进行的课题,今年他和陈璐以及家里人商议后决定把父母接来燕京过年。
反正他如今在燕京不缺房子,让父母和陈璐母亲来燕京住上一段时间是件好事。
对此徐建国和吴秀兰夫妇以及高雅琴,自然都没有什么意见欣然同意。
不过就在国内享受着温馨团圆的春节时,挪威科学和文学院方面,则正在召开关于新一届阿贝尔数学奖,得主的讨论会议。
作为数学领域三大奖项之一的存在,每年都会有很多数学家进行关注,算是除菲尔兹奖之外的学界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