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抽调各方(1/2)
第334章 抽调各方
祖大弼驻守西孟多年,再次动用他,是真的任用老將了,除了祖大弼自己的五千老卒之外,兵部还將一部分,常年驻守在阿洪姆和阿拉乾的官军也都筛了一遍,凑齐一万人给他。
蒙古人这些年跟著大明朝混,日子还算舒坦,虽然放不了马和羊群了,但大明朝对他们也算是与汉民们一视同仁,並不苛待,生死都掌握在他族手中的时候,不被苛待,那可就算是优待了,还有朝廷雇来的麦农教授蒙古人耕种知识和汉文,小日子其实相当舒坦。
这可不是十年前了,开始的时候还有蒙古人部落之间有过浑斗,但明朝皇帝对此施展的手段极其狠辣残酷,直接消灭掉破坏秩序的部落,对敢纠集族人抢夺土地的,往往十几个乃至更多的驛堡,在游击或者其他兵官的指挥下就可荡平。
明军现在可不管你高不高得过马背,三两银钱一颗脑袋,对闹事的蒙古部落这么杀上那么几回,绝大多数蒙古部落也就老实了。
而这回明廷阁议里头,提的就是关於从蒙古抽调人丁,让这些人给大明西征,添些力量。
主要抽的,是漠南蒙古。
因为林丹汗的识相,漠南蒙古是朱由检特意保留下来,蒙古人最多的地区,这里总共有差不多四百五十万的蒙古人口!
这里头还有许多蒙古人,都是从漠北来的,甚至还有一部分的通古斯人,当然通古斯人属於凤毛麟角,明朝这些年的边军在外,在將官的监管管理,朝廷很难管的好,这比管理海外难度还大,他们这些边军基本上將这些人口,全都消灭了个乾净。
朝廷当初是有意將这些人口也变成归汉,但难度实在大!
朱由检当初的想法显然是想简单了。
太过北方的地区,能拉来愿意前往教育的老夫子本就不多,去蒙古地界教育的人还是有的,因为朝廷在漠南、漠北、漠西,驛堡修的多,这些地方只要朝廷给的银钱够多,那愿意去教书育人,改造蒙古人的读书人还是有的,但是再北一点、再西一点,那可就难了。
没人愿意去那种荒芜地方生存,哪怕朝廷给了足够的钱財,可去了那种鬼地方,多少属於是有钱没地方了,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只能不断的把极北地区的人口也通通往漠南装。
四百五十多万人,在这个时代的漠南地区,也属於是极限数字,再多的话粮食又得靠外部引入,毕竟小冰河期还没有完全的结束,这个时候明廷为了控制住当地的人口数量,也是有文官就此事提出了在蒙古征役的建议。
这个文官的建议奏疏在廷议过程中,除了有一少部分官员担心“安史之乱”旧事重演外,就没有人提出反对了,多数人开始提的是抽调多少人就役合適。
像王应熊这种激进派,开口就是要在漠南以及河套的蒙古各部,就地征役三十万人,一副要將整个蒙古族类抽乾用尽的模样。
支持这种想法的官员还有不少,按他们的说法,以外族抵外事,这些人哪怕都死了,也损伤不到大明朝的头上。
但这样的奏疏通通被皇帝驳回或者留中,而其他人的提议就显得合適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