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虹(1/2)
第324章 虹
星瀚如海,点点星光洒在龙场驿。
驿馆窗纸透出几缕暖黄微光,院角飘来细碎虫鸣。
王守仁靠在竹椅上,仰头看着满天繁星,陷入回忆道:
“为师十五六岁时,便有志圣人之道,但对先儒格致之说没有头绪,便把此事放下了。一天我忽然看到,朱子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我不禁眼前一亮,想起前者娄一斋言,‘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再看到朱子之言,便明悟道:“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王守仁回忆起年轻时的‘大发现’,依然有些激动:
“我把这个发现兴冲冲地告诉了一个姓钱的同学,他也十分兴奋,说这下有望成圣了!当时书斋后院有几株竹子,我们就决定先从竹子开始格起……”
“结果呢?”苏录问道。
“结果我们连续格竹三天三夜,钱生劳神成疾病倒了……”王阳明有些不好意思道:“为师那时年轻气盛,认为这是钱生精力不足之故,遂独自继续格竹七日,结果同样陷入‘早夜不得其理’之困境,最终也因过度思虑,差点一病不起……”
“好家伙。”苏录听得目瞪口呆。
“躺在病床上,我不禁感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守仁苦笑一声道:“但后来我还是不死心,又换了很多东西去格,什么日常器用、草树木、猪马牛羊,甚至是人……但总是徒劳无功,不得其理。”
他长长一叹道:“以至于为师有时忍不住要怀疑,程朱是不是错了?‘理’会不会不在物中?或者说就算在物中,对着硬格是格不出来的?”
说着王守仁看向苏录道:“咱们试试你的‘假说演绎法’,能不能格出点东西来?证明程朱是对的,为师的怀疑是错的……”
“当然可以。”苏录点点头,问道;“不过老师能先说说,你是怎么格竹子的吗?”
“我格竹的方法以静坐观察为主,尝试想尽竹子方方面面的道理,来领悟天道至理。”王守仁答道。
“恕弟子直言,老师想要通过静坐苦思,顿悟‘总合天地万物的大的一理’,更像是在参禅,而非我儒家之格物致知。”苏录便轻声道。
“确实。”王守仁点头道:“但后来我也换过其他东西去格,结果都是一样的。”
“有没有种可能,是先生格物的方法错了?”苏录小心道。以他对王守仁的了解,老师应该不会因为自己的质疑而恼怒。
“哦?”王守仁果然没生气,反而饶有兴致道:“你既然提出了假说,就用你的方法验证一下对错嘛。”
“可以。”苏录点点头道:“朱子曰‘理在物中’,我们是人又不是物,对着竹子想破脑袋,也不可能悟出竹子蕴含的道理吧。”
“那你说应该怎么格?”王守仁问道。
“学生以为,思考是应该建立在‘学习、观察、分析、实践’的基础上的。”苏录道:“所以格物也离不开这四步。”
“‘思而不学则殆’吗?”王守仁道:“但是我翻遍典籍,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知识。”
“那可能是因为前人也没有研究过。”苏录便道:“但就算无法学习前人经验,也还有‘观察、分析、实践’这三步呢——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守仁喃喃重复着苏录这两句话,不自觉地盘腿坐了起来。
“比如格竹子,要观察它的根、茎、叶如何生长,看它在春夏秋冬的变化,尝试种植、记录等等……才能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现象,然后尝试从具体现象中归纳出‘理’来。”苏录越说越大胆道:
“但老师只是单纯用脑子想,试图仅靠思考,就悟透‘竹理’。这种脱离实际的冥思,本质是把‘格物’变成了‘参禅’,和朱子主张的‘实证探究’完全脱节,自然得不出任何结果,反而因过度耗神病倒。”
“……”王守仁认真听完,苦思良久,缓缓点头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排除,你也是在空想。”
“不错。根据假说演绎法,现在应该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说了。”苏录笑道:“我提出的假说是‘空想无法格物致知’,所以我只要证明——‘有些道理是无法空想出来,却可以通过实证探究出来’就可以了。”
“不错。”王守仁点头道。
“因为学生也不懂竹子的道理,所以我要通过其他事物的道理来证明,这没有问题吧?”苏录问道。
“当然没问题,竹子也好,猴子也罢,没有任何区别。”王守仁笑道。
“好,那么我请问先生,阳光是什么颜色的?”苏录便笑问道。
“没有颜色呀。”王守仁不假思索道。
“错。”苏录却断然摇头道。
“那你说是什么颜色?”王守仁失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