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布政一方!(2/2)
言下之意,自是不准。
“吐蕃求和,签订了国书,边疆战事已止,何来危险一说?”秦观坚持道。
“你——”
“逆子!”
江南东路,洪州。
少年黄庭坚,手持边疆堪舆图,目光微动。
或许,可以试着游历边疆。
十八岁的他,已然考上了举子。
边疆科考要轻松不少。
要是借机游历,甚至考上进士功名,自然是一箭双雕。
一道天子诏令,引得文人墨客躁动不已。
说到底,绝大多数文人,都没去过边疆。
而今,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吐蕃求和的时政。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流失二百余年的故土收复,谁不想观望一二,作一作诗词?
文人墨客,州郡子民,连绵不断,北上熙河。
人才源源不断的来,江昭正式布局治政。
乐州、兰州、河州、迭州,毗邻吐蕃,皆是特设“榷场”,实行茶马互市、榷茶法,主张以茶易马,促进边贸,囤积良驹。
甚至,为了更好的管理执行,江昭特设茶马司与市易司,归属于提举常平司管理,主官皆是正六品官职,以示重视。
经与吐蕃协商,十余万俞龙珂部落士卒行屯田之策,归于乡野,开荒犁地,种地耕田。
熙河七州,疆域两千里,以往皆是吐蕃人盘踞,鲜少有耕种者。
如今,新拓疆域,自是不缺田地。
屯田士卒,人人三四十亩田地起步,无任何苛捐杂税,仅是粮食五税一为军费即可。
此外,江昭依照盟约,裁撤边军两万人,放甲归田,也是以五税一为军费。
士卒归田,自然得有妻儿老小。
阴阳结合,人伦大道,无疑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官府鼓励归田士卒与吐蕃女子结为夫妻。
凡是与异族女子结为夫妻者,赏赐十田亩。
另一方面,除了熙河路以外的两京一十三路的官府都积极宣扬,鼓励一些生活困苦的汉人女子入边疆与人为妻。
说到底,边疆士卒人均三四十亩田地,已然是有田之人。
一般来说,五六亩田地种植的粮食,就可养活一人。
三四十亩田地,足以轻松养活妻儿老小。
相比起佃户,边疆有田的士卒,绝对是要优渥不少。
也因此,不断有汉人女子入边,与人为妻。
同时,为稳固边疆,几万边军齐齐于边疆修建堡垒,形成堡垒-士卒-城池,三位兼顾之势。
二十里一堡垒,百余位士卒负责镇守镇守,两百里一城池,千余士卒镇守。
一旦边疆有何异动,堡垒点上烽火台,烽火传开,下一堡垒继续点烽火,不出两炷香,就可传出几百里。
不出半个时辰,就可传到临近的州郡。
这几套流程下来,防御一体,大致布局已然形成。
为了留住文人墨客,江昭特下政令,着河州通判苏轼建立书院,聚集文人,交流边疆之事。
一时间,苏轼彻底繁忙起来。
不过,从反馈来讲,他似乎乐在其中。
熙河路,熙州。
安抚副使厅。
江昭批示完一沓政牒,不禁长呼一口气。
近来,圣诏不断,安抚司也布局不断。
如此,大局已定。
往下,就是休养生息,缝缝补补。
“大人,视察之事已然安排妥当。”勾当公事张载上前,汇报道。
行一方封疆大吏之权,以江昭的段位,已然过了亲力亲为的阶段。
他要的做的,就是掌握好“熙河号”这艘巨无霸的船舵,从大局观上布置,确保大方向不出问题。
偶尔视察,已然算是少有的“下基层”。
“几位公子呢?”江昭问道。
特意下基层一次,肯定得闹出点动静。
作秀的机会,可不多见。
是以,江昭特意让人喊上了五位宗室。
相比起他,五位宗室更需要名声。
“都已抵达治所。”张载答道。
“好!”
江昭摆摆手道:“适当修整一二,就出发吧!”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