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封禪书:古代帝王的「神仙局」(2/2)
秦始皇,这位中国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皇帝,那可是个霸气十足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的功绩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於是就打起了封禪的主意。在他看来,封禪是彰显自己伟大成就、巩固统治地位的绝佳方式,就像是给自己的统治贴上一张“老天爷认证”的標籤。
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带著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启了他的封禪之旅。这队伍里,有文武大臣,有隨行侍从,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超级巨星出行还要壮观。他们先是来到了嶧山,在山上刻石铭记秦之功业,就像是在向天下宣告:“我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你们都给我记住了!”这嶧山之行,就像是封禪的序曲,先热热身,为后面的重头戏做准备。
接著,秦始皇来到了泰山脚下。他想著,封禪这么大的事儿,得讲究个仪式感,得找专业人士来操办。於是,他就召集了齐鲁之地的儒生博士 70多人,让他们来商议封禪大典的具体仪式。可没想到,这些儒生们一討论起来,就像是炸开了锅,各种说法都有,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说,封禪得上山的时候用蒲草裹著车轮,以免伤到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的时候得扫地而祭,用蒲草做蓆子,这才显得节俭;有的说,封禪得按照古代的规矩来,一步都不能错。秦始皇一听,头都大了,这些儒生的说法不仅互相矛盾,而且大多迂腐不切实际,照他们的说法,这封禪还怎么搞?
秦始皇一怒之下,索性不再理会这些儒生,决定自己定礼制。他带著文武大臣,开始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这一路上,那可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毕竟要在泰山这样的险峻山峰上开闢道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秦始皇可不管这些,他要的就是霸气,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秦始皇做事,那是说一不二。
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顶,秦始皇举行了封礼,立碑颂德,向老天爷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碑文中,那是把自己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什么“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宾服”,把自己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说得那叫一个详细。封完礼后,秦始皇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礼,感谢大地的孕育之恩。
可这封禪的过程並不顺利,秦始皇在下山的时候,突然遭遇了暴风雨。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秦始皇和他的隨从们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这可让那些被秦始皇晾在一边的儒生们找到了机会,他们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说秦始皇这是不尊重上天,触怒了神灵,所以才会遭到这样的惩罚。
秦始皇听了这些议论,心里那叫一个气啊。他本来就对这些儒生的迂腐和爭吵不满,现在又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更是火冒三丈。这也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在秦始皇看来,这些儒生就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傢伙,留著他们,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惹出更多的麻烦。
不过,不管怎么说,秦始皇的封禪还是开创了一个先例,他成为了歷史上第一个有明確记载的封禪皇帝。他的封禪活动,不仅对秦朝的统治產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帝王的封禪树立了榜样,让封禪成为了一种象徵帝王权威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仪式。
(二)汉武帝的封禪执念
汉武帝刘彻,那也是一位在歷史上响噹噹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把汉朝的版图扩大了好几倍,那功绩也是相当了不起。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对封禪也有著一种特殊的执念,他觉得只有举行封禪大典,才能彰显自己的功绩,才能得到上天的认可。
汉武帝一生八次驾临泰山,举行了六次封禪大典,这频率,在歷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他第一次封禪的时候,那场面也是相当壮观。队伍里不仅有朝廷重臣、武士,还有大量的方士。方士,就是那些自称能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在当时可是很受帝王们的追捧。汉武帝带著这么多方士去封禪,除了封禪本身的目的,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要与仙人一会,以求长生不老。
据说,汉武帝最宠爱的王夫人因病去世后,他悲痛不已。这时候,一名朝中大臣向他推荐了方术,说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能招魂,让他过来试一试,也许能再见一见王夫人的亡魂。汉武帝病急乱投医,竟然同意了这种做法。李少君用布仿照王夫人的影像进行剪裁併上色,在关节手脚等装上木桿,弄成了一个类似皮影戏的东西。他准备了一个帷帐,让汉武帝在远处观看,汉武帝竟然真的以为自己看到了王夫人,被这一幕惊呆了。从此,汉武帝便对李少君深信不疑,李少君多次在他耳边宣扬长生之道,再加上王夫人的死让汉武帝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他开始有了求仙长生的想法。
李少君告诉汉武帝,想要长生,除了炼丹、炼药,还要寻仙和封禪。他说:“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禪则不死,黄帝是也。”意思就是,你要像黄帝一样长生升仙,就得与仙人见面,並且得去封禪。汉武帝听了,那是深信不疑,从此便踏上了他的求仙封禪之路。
公元前 110年农历四月,泰山脚下出现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正是汉武帝泰山封禪所带的人马。这次封禪,汉武帝还带了一个 10岁的孩子,那就是已逝大將军霍去病的儿子霍嬗。汉武帝带著霍嬗封禪,一方面是因为霍去病对匈奴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带著他的儿子封禪,有展示对匈奴威慑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想给霍嬗一个特殊的荣誉。
封禪大典开始之前,队伍中的方士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人,这阵仗,简直就像是一场方士的大聚会。汉武帝满心期待著能在封禪的时候见到仙人,得到长生不老的秘诀。可结果呢,和秦始皇一样,他也没能如愿。那些方士们虽然说得天乱坠,但最终都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
后来,汉武帝又接连五次前往泰山封禪。在这期间,他还专门修筑了泰山宫,可见他对封禪的重视程度。不过,隨著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对方士的话也开始產生了怀疑。特別是在经歷了欒大欺骗他的事件后,他更是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这些方士给忽悠了。欒大自称能通神仙,汉武帝对他十分信任,册封他为五利將军,还把长公主嫁给了他,又赐了万两金。结果,欒大根本就没有见到神仙,汉武帝得知自己受骗后,非常生气,不顾长公主的情面,下令杀掉了欒大。
儘管如此,汉武帝寻仙长生的愿望还是没有完全熄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终於意识到自己“为方士所欺”,感嘆道:“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汉武帝的封禪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求仙长生愿望,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的封禪也对汉朝的政治、文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汉朝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五、封禪的意义:权力、信仰与歷史的交织
封禪,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那可是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是一部宏大歷史剧里的关键情节,串联起了权力、信仰与歷史的脉络。
从政治角度来看,封禪那就是帝王们宣告统治合法性的“秘密武器”。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君权神授”,皇帝是老天爷派来管理人间的使者,而封禪就是皇帝与老天爷之间的一场“高端对话”。通过在泰山之巔举行封禪仪式,皇帝向天下百姓宣告:我能当皇帝,那是上天的旨意,我是天命所归,你们都得乖乖听我的。这种藉助天命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皇帝的权威,让百姓们对皇帝的统治更加信服。就好比现在的明星,要是得到了某个权威奖项的认可,那粉丝们对他的追捧就会更疯狂。封禪对於皇帝来说,就像是那个权威奖项,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封禪也是帝王们彰显自己功绩的绝佳机会。你想想,皇帝在位期间,要是没点拿得出手的成绩,哪好意思去封禪?只有那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才有底气去泰山封禪。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这些伟大的帝王,都通过封禪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辉煌成就。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皇帝们在泰山这个大舞台上,接受天下人的讚美和敬仰。
再从信仰层面来说,封禪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觉得天地间存在著一种神秘的力量,掌控著世间万物。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在古人心中更是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视为通往天界的桥樑。皇帝在泰山封禪,就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的崇敬,祈求它们保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也成为了封禪仪式的核心內涵之一。
封禪还与古人的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在儒家思想中,“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封禪仪式正是“礼”的最高体现。封禪的过程,有著严格的礼仪规范,从祭祀的程序到祭品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封禪仪式中还蕴含著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与自然、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皇帝通过封禪,与天地神灵沟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古代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態。
隨著歷史的发展,封禪也在不断演变,它的背后,是社会、政治变革的深刻烙印。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秦汉时期的兴盛,再到唐宋时期的延续,封禪仪式的规模、形式和意义都在发生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政治特点、文化风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秦汉时期,封禪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成为了皇帝巩固统治、彰显权威的重要手段。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封禪,都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们通过封禪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宣扬自己的功绩。而到了唐宋时期,封禪虽然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但也开始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的封禪,不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是为了弘扬国家的文化和繁荣。
封禪,这个古老的仪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中国政治、信仰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见证了歷史的沧桑变迁,承载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把重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