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乐书:穿越千年的旋律(2/2)
在古代音乐的江湖里,雅乐那可是妥妥的名门正派,根正苗红,地位高得很。雅乐,听名字就知道,走的是典雅纯正的路线,起源老早了,能追溯到尧舜时期,不过真正成体系,还是在西周。
西周的时候,周公“制礼作乐”,这雅乐就成了礼乐制度的核心部分。为啥说它是正统呢?你看啊,雅乐的演奏场合那都是超严肃的,像祭祀天地、宗庙,还有宫廷里的各种重大礼仪活动,都得有雅乐。而且它的音乐风格庄重肃穆、中正平和,就像一个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老学究,让人听了,心里就不自觉地生出敬畏之感。乐器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编钟、编磬那可是雅乐的標配,这些乐器一奏响,声音悠扬又大气,特別能烘托出庄重的气氛。
雅乐在维护统治秩序上,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著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听的雅乐、用的乐器都不一样,这就明確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不敢隨便僭越。比如说,天子用的雅乐,那规格肯定是最高的,诸侯、卿大夫、士,一级一级往下,雅乐的规模和形式都得跟著降。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被雅乐安排得明明白白,统治阶级的权威也得到了维护,所以歷代统治者都把雅乐当成宝贝,使劲儿推崇。
(二)郑卫之音的“逆袭之路”
和雅乐比起来,郑卫之音就像是音乐江湖里的“叛逆者”,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线。郑卫之音,说白了,就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它的特点和雅乐截然不同。郑卫之音的旋律特別活泼,节奏明快,歌词也很接地气,大多是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特別能打动人心。
在当时,郑卫之音那可是相当受欢迎,不管是民间的老百姓,还是宫廷里的达官贵人,都爱听。你想啊,雅乐虽然高大上,但听多了,难免觉得枯燥,郑卫之音就不一样了,轻鬆欢快,一听就上头。像魏文侯,堂堂一国之君,就直言听古乐(雅乐)的时候,昏昏欲睡,听郑卫之音,就精神抖擞,不知道多带劲。
可就是这么受欢迎的郑卫之音,却被一些人视为“靡靡之音”,是音乐江湖里的“邪派”。这主要是因为它和正统的雅乐观念相悖。雅乐讲究的是端庄、肃穆,注重教化功能,而郑卫之音太过於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歌词里那些男欢女爱的內容,在一些保守的人眼里,就是“淫”,会败坏社会风气。孔子就特別不喜欢郑卫之音,说要“放郑声,远佞人”,觉得它扰乱了雅乐的正统地位。后来的汉儒们,在《乐记》里也对郑卫之音一顿猛批,说它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但就算被这么批评,郑卫之音也没被打压下去,它凭藉著自身的魅力,在音乐江湖里闯出了一片天,和雅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抗与融合。
五、当音乐遇上政治,会擦出什么火
在《史记?乐书》里,音乐和政治的关係,那可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紧密得很。在古代,统治者们可都明白,音乐这玩意儿,可不只是用来听听,放鬆放鬆心情的,它可是有大用处,能成为巩固统治的一把利器。
就拿西周来说,周公“制礼作乐”,把音乐和礼仪制度结合得严丝合缝。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听的音乐、用的乐器都有严格规定,一点都不能乱。这背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音乐来明確社会等级秩序,让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敢有非分之想。比如说,天子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用的是最高规格的雅乐,演奏的乐器种类多、规模大,那气势,槓槓的;而诸侯、卿大夫们,就只能用相对低一级的音乐和乐器,要是哪个胆大包天,敢僭越,那就是对统治秩序的挑战,得被收拾。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被音乐安排得明明白白,统治者的权威也得到了维护,大家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老老实实,不敢乱动。
再看看汉朝,汉武帝对音乐的重视,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他大力发展乐府,到处收集民间歌谣,这可不只是为了丰富宫廷文化生活。这些民间歌谣里,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汉武帝通过乐府把这些歌谣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改编,一方面可以了解民间的情况,看看老百姓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音乐来教化百姓,让大家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乐府演奏的音乐,在一些重大场合,像祭祀、朝会的时候,也能展示汉朝的国力和文化,提升国家的形象。所以说,汉武帝发展乐府,那可是一举多得,音乐在他手里,成了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音乐要是被用错了,那对国家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像秦二世,沉迷音乐,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拋在脑后,最后秦朝走向灭亡,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就告诉我们,音乐和政治,就像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用好了,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用不好,那就可能引发灾难,把国家推向深渊。
六、跨越时空的迴响:《史记?乐书》的现代启示
《史记?乐书》虽然诞生於遥远的古代,可它的价值和意义,却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对咱们现代社会,那影响可大了去了。
从音乐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乐书》就像一座宝库,里面藏著古代音乐发展演变的密码。它记载了从史前到汉代的乐曲种类、乐律、乐器等內容,让咱们后人能了解古代音乐的风采。比如说,通过它,咱们知道了编钟这一古老乐器,在古代演奏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音色。编钟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一套编钟,能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声音清脆悦耳、悠扬绵长,想像一下,在古代的祭祀或庆典上,编钟奏响,那场面多震撼。这对咱们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灵感。现在很多音乐家,就从古代音乐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了不少融合古今的优秀作品,像一些用传统乐器演奏现代流行曲,或者把古代音乐元素融入到交响乐中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乐书》还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音乐在古代,不只是娱乐,还和政治、礼仪、道德等紧密相连。通过研究《乐书》,咱们能知道古代统治者是怎么利用音乐来维护统治秩序的,不同阶层的人在音乐活动中的不同待遇,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比如说,雅乐和郑卫之音的对立,背后就有著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能帮助咱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乐书》里的音乐道德观,对咱们现代社会也有借鑑意义。古代圣王创製音乐,可不只是为了好听,还为了教导民眾辨別善恶,规范行为。在现代社会,音乐同样有著重要的社会功能,好的音乐能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確的价值观。像一些公益歌曲,呼吁人们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珍惜和平,这些歌曲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人们的心灵,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说,《史记?乐书》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它的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耀著咱们现代社会,值得咱们好好去研究、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