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律书:古人的那些奇思妙想与硬核智慧(1/2)
一、聊聊《史记》里超绝神秘的《律书》
咱都知道《史记》那可是相当厉害,司马迁了老多心血,给咱整出了一部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横跨三千多年的超长篇歷史大剧。里面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啥人物故事、啥歷史大事件,都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不过,今天咱不聊那些打打杀杀的帝王將相,也不聊那些传奇的英雄豪杰,咱来扒一扒《史记》里一本超级神秘,还让人看不太懂的书——《律书》。
这《律书》可有点意思,它不像別的篇章,讲个故事、记个事件,一读就懂。《律书》里说的是“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稟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好傢伙,一上来就给你整这么高深的话,直接就把六律捧到了万事万物根本的位置上,这六律到底是啥东西,能有这么牛?估计好多人看到这儿,脑袋里都得冒出好多个问號。別急,咱慢慢往下嘮。
二、啥是《史记?律书》,能吃吗?
要说这《律书》,它可是《史记》八书里的第三篇,讲的主要是五音六律这些东西。啥是五音呢?就是宫、商、角、徵、羽,相当於现在音乐里的哆、唻、咪、嗦、啦,这五个音可是古代音乐的基本调调。那六律又是啥?其实六律是十二律的一部分,十二律是用十二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標准音,来定音调的。这十二律又分成阴阳两类,奇数的六个叫阳律,就叫“六律”,偶数的六个叫阴律,也叫“六吕”,合起来就是“律吕”,有时候也简称“六律”。在《律书》里,这“律”的概念可就大了去了,既包含音乐上的音律,还包含更广义的律度、规律这些东西,这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著,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於天地万物当中,还支配著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老厉害了。
那司马迁为啥要写《律书》呢?这就得说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汉武帝那时候,汉朝都承袭秦制近百年了,可一直没一套属於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这时候,董仲舒站出来了,他把历法、声律、阴阳五行啥的,都揉进了“天人合一”的大系统里。他觉得,皇帝作为天子,得把尊天放第一位,用历法代表天道,声律代表人道。你看,这一下就把声律的地位提得老高了。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弟子,继承了老师的这套天人之学,还在《史记》里首次把“律歷”合称,说“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在他心里,律歷那可是能沟通天地之气,让万物生长成熟的关键玩意儿,所以专门写了《律书》,想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讲清楚。
三、律,不只是音乐那么简单
要弄明白《律书》,咱得先搞清楚啥是“律”。这“律”啊,最开始和音乐关係可大了。古代的音乐,那可不像咱们现在听的流行歌曲,隨隨便便就能哼几句。古人对音乐可讲究了,特別是对音律的要求,那叫一个严格。他们觉得,音乐可不只是让人听著开心的玩意儿,还和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古代有十二律,分別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律,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十二根支柱,撑起了整个古代音乐的大厦。它们又分成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六个奇数的是阳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这六个偶数的是阴律。这十二律是怎么来的呢?是古人通过“三分损益法”定出来的。
这“三分损益法”听起来挺复杂,其实原理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以一根確定长度的琴弦或者竹管为基准,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去掉一份,这就是“三分损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原来音的纯五度高音;然后再把这个新长度平均分成三份,加上一份,这就是“三分益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刚才那个音的纯四度低音。就这么一来一回,不断地“损”和“益”,就像变魔术一样,把十二律都给变出来了。比如说,先有个基准音黄钟,假设黄钟对应的竹管长度是 9寸,“三分损一”,9寸的三分之二就是 6寸,这 6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林钟;再从林钟“三分益一”,6寸的三分之四就是 8寸,这 8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太簇。你看,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
古人可不仅仅把音律当成音乐的事儿,他们还把音律和季节、节气对应起来,觉得这其中有著神秘的联繫。比如说,黄钟对应子月,也就是农历十一月,这个时候是冬至,阳气开始慢慢回升,就像黄钟是十二律的起始,代表著新的开始;大吕对应丑月,农历十二月,大寒节气,这个时候天气还是很冷,但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每个月都有对应的律,就像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一样,它们和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季节交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把音律和自然现象联繫起来的想法,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这可是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观念,而且还影响了很多领域,像历法、天文、医学啥的。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四、律与兵,奇妙的组合
你可能想不到,这看起来和音乐紧密相关的“律”,在古代竟然和军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在古人眼里,战爭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那也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而这规律和节奏,就和音律有关。
就说周武王伐紂的时候,就有“吹律听声”这么个神奇的操作。当时,周武王的军队出征前,有人通过吹律管听声音,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看看哪个月出兵最合適。结果发现,肃杀之气和宫音相合,於是就选择了这个时候出兵,最后还真就取得了胜利。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史记?律书》里就明明白白地写著呢:“武王伐紂,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杀气相併,而音尚宫。”在古人看来,这可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天地规律的尊崇和运用。他们觉得,战爭和自然万物一样,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音律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体现。
除了出兵时间和音律有关,古代打仗的时候,战场上的各种號令、鼓点啥的,也和音律有著密切的关係。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可不是隨便定的。鼓的声音激昂,能振奋士气,就像音乐里的高音,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金的声音清脆,有警示作用,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能让人冷静下来。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韵律,能让士兵们在战场上保持一致的行动,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就好比一场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但它们又相互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战爭也是如此,每个士兵都要听从指挥,按照战场上的“音律”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律书》里还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战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司马迁想告诉我们,战爭虽然是残酷的,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和法则。懂得运用这些规律的人,就能在战爭中取得胜利;而违背这些规律的人,就会遭到失败。比如说,秦朝末年,秦二世滥用武力,不停地对外征战,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最后秦朝也走向了灭亡。这就是因为他没有遵循战爭的规律,过度使用暴力,失去了民心。相反,汉朝建立初期,刘邦、汉文帝等人懂得休养生息,不轻易发动战爭,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汉朝也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五、从《律书》看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
在漫长的歷史长河中,“律”的身影无处不在,好多歷史大事件和厉害的人物,都和这神秘的“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就说黄帝吧,那可是咱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他当年在涿鹿之战中,和蚩尤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这场战爭可不简单,它决定了华夏民族未来的走向。《史记》里记载,黄帝在这场战爭里,那可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这背后,说不定就有著“律”的影子。虽然没有明確说黄帝是怎么运用“律”的,但从战爭的结果来看,黄帝能以弱胜强,打败装备精良的蚩尤,肯定是掌握了某种规律。这规律,说不定就是《律书》里讲的“律”。也许黄帝通过观察天象、推算节气,找到了最適合出兵的时机,利用自然的力量,为自己的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说说顓頊,他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顓頊在位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百姓们苦不堪言。顓頊为了治理水患,派鯀去治水。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治水九年都没成功,最后还被舜给杀了。后来,鯀的儿子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禹可聪明了,他改变了父亲的方法,採用疏导的策略,顺著水流的规律,把洪水引入大海,终於成功地治理了水患。这里面,禹对水流规律的把握,就和“律”的概念不谋而合。在《律书》里,“律”代表著万事万物的规律,禹治水的成功,正是他顺应了水的规律,就像遵循了“律”一样。
成汤伐夏的故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汤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百姓,於是就起兵討伐夏桀。在这场战爭中,成汤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还得到了伊尹等贤能之士的辅佐。伊尹足智多谋,他帮助成汤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战术,让成汤的军队势如破竹,最终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律”的作用。成汤顺应了民心,这是一种“律”;他运用了正確的战略战术,这也是一种“律”。正是因为成汤遵循了这些规律,他才能在战爭中取得胜利。
到了春秋时期,战爭变得更加频繁,“律”在战爭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那时候,晋国的咎犯、齐国的王子、吴国的孙武等名將辈出,他们都善於运用“律”来治军。孙武就不用说了,他写的《孙子兵法》,那可是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在《孙子兵法》里,孙武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其实就是对战爭规律的一种把握。他还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观点,主张在战爭中运用各种谋略,迷惑敌人,出奇制胜。这些思想,都和《律书》里的“律”有著相通之处。孙武通过对战爭规律的研究和运用,帮助吴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让吴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