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所见所闻(2/2)
“这才把我这两个娃,从火坑里给抢了回来!”
江瀚默默听着,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也算是绝处逢生,苦尽甘来了。”
“后来呢?杀了豪强地主,你家分了多少田?”
一提到这个,李老汉的语气立马兴奋了起来:
“我家丁口少,本来一丁只分四亩水田,但军爷考虑到有两个半大小子,所以就多分了三亩旱地。”
“就在村东头,靠近溪水,挑水方便得很。”
“不仅如此,汉王殿下还下了恩旨,免了整整一年的粮税!”
他指着屋檐下的玉米,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去年年景好,风调雨顺,总共收了将近有三十多石粮食。”
“刨去自家吃的,又拿出五石卖给官仓,换了些急用的盐巴、布料,还抓了几副药……”
“日子总算是安稳了下来。”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自己定下的均田免赋之策,在基层落实得还算不错。
像李春生这样的贫苦农户,总算是得了实惠。
“既然如今日子安稳了,可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他继续追问道。
李春生闻言,转头望向不远处正在嬉戏打闹的两个儿子,憨厚地笑了笑:
“咱一个庄稼汉,还能有啥长远打算?”
“把老母亲伺候好,让她少受点罪,稳稳当当的养老送终;”
“再把两个小子拉扯大,攒点钱,将来给他们说个媳妇儿,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咱这把年纪,眼看着半只脚已经踩在土里了,就不去想别的了。”
他顿了顿,指着大儿子说道:
“就是老大,心有点野了。”
“听说现在官府正招兵,管吃管住,还发军饷,他就一门心思想去。”
“说是不光能给家里省点口粮,也能去挣一份前程,将来娶媳妇儿也体面些。”
江瀚看着不远处那瘦弱的身影,暗暗摇了摇头,这身板说不定当民兵都够呛,更别提更进一步了。
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日头也渐渐落了下来。
眼看天色渐晚,江瀚便起身准备告辞。
但李春生却一把拉住他,说什么也要留他吃了晚饭再走。
毕竟都到饭点了,就这么把人送走,未免也太过失礼。
眼看盛情难却,江瀚也只好答应下来。
由于房里太暗,晚饭索性就在院里吃了,桌上摆着菜,众人端着碗站着吃。
饭菜也十分简单,就是一锅干饭,白水煮倭瓜,几碟咸菜疙瘩,一盘清炒的野菜,以及三四个掺着麸皮的玉米饼子。
李春生搓着手,脸上满是歉意:
“贵人莫怪,家里实在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怠慢了,怠慢了,您对付两口。”
但江瀚却毫不在意,
他心里很清楚,这已经是人家能拿出来待客的最好食物了。
估计平日里,这一家人吃得还要更简陋些。
“任重而道远啊。”
江瀚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虽然他已经颁布了不少惠民的新政,但贫穷二字,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挥之不去的底色。
想让百姓真正富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便对付了两口,江瀚也不再停留,郑重向李春生道谢告辞。
临行前,他示意冯承宣留下五两银子,算作饭资和一点心意。
李春生起初还有些迟疑,想收又不敢收。
江瀚也不废话,直接一把塞了过去:
“就当是给孩子吃点好的,再给老母抓点药。”
李春生这才千恩万谢地收下,目送着江瀚一行人打着火把,消失在田埂尽头。
离开李家坳后,江瀚一行快马加鞭,不出三天功夫,便顺利抵达了江油县城。
早已接到通传的江油县令,正领着县丞、主簿等一众属官,在城外的官道旁迎候等待。
县令名叫焦煜,是去年新科举的进士,重庆武隆人,今年刚满三十。
见到王驾仪仗,焦煜整了整衣冠,随即便快步迎了上去:
“臣江油县令焦煜,率全县同僚,恭迎王上!”
江瀚从车架上跳了下来,目光扫过眼前的一众地方官,微微颔首:
“辛苦了,不必多礼。”
“焦县令,江油近来可好?”
焦煜有些受宠若惊,躬身应道:
“托王上洪福,县内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
“王上舟车劳顿,臣已在县衙备好了薄茶,是否请王驾移步,稍事歇息片刻?”
“不必了。”
江瀚摆了摆手,拒绝道,
“孤这次前来江油,主要就是为了视察熬硝工坊的进展。”
“茶随时可以喝,还是先办正事要紧。”
“前头带路。”
焦煜对此则是毫不意外,连忙应道:
“臣等遵命。”
“王上请随臣来,咱们先往涪江码头一观。”
“熬硝工坊主要集中在重华镇老君山一带,距离县城尚有数十里路程。”
“王上若是想亲自前往视察,可沿着灵溪河一路北上,更为便捷。”
在焦煜的带领下,一行人从南门清平门入城,径直穿城而过。
县城的主道还算比较整洁,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有粮铺、布庄、客栈等等,种类繁多。
由于王驾入城的缘故,县衙已经提前对主道封锁净街,闲杂人等一律不得靠近。
焦煜一边在前引路,一边抓紧时间向江瀚汇报工作:
“自从当初李主事亲临江油督办硝务以来,全县上下便将此事视为了头等要务,全力配合。”
“以崇祯十年计,如今老君山的官营硝坊,共有熬硝匠户五百余人,均已登记在册。”
“硝坊每月能产硝一万五千斤到两万斤左右,产量十分稳定。”
“如今,江油已成为了四川最大的硝石供应地,产出的火硝品质上乘,除了满足本省军需外,还有余力运往前线部队。”
他顿了顿,继续道:
“为了将山中产出的硝石顺利运出,下官去年征发了民夫千余人,着重整饬了水陆交通。”
“在陆路方面,主要是拓宽并夯实了通往工坊的几条官道,以确保骡马、大车等能够通行无阻。”
“而水路则是主要依赖涪江、以及其支流灵溪河。”
“去年工部和农部组织联合行动,不仅疏浚了几条主航道淤塞的河道;”
“并且还在沿途新建、修缮了三处可供停靠装卸的码头。”
“如今硝石出山,十有七八都是走的水运,不仅运量更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谈话间,众人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涪江码头。
只见此处江面开阔,河道在此蜿蜒曲折,形成了几个可供船只停泊的河湾。
放眼望去,数十艘小不一的船只正停靠在岸边,既有官府的漕船,也有民间的货船。
船夫们喊着号子,正忙着把一箱箱硝石装卸上岸。
码头上专门划出了一片空地,堆放着大量标有“火硝”字样的木箱。
几名穿着皂衣的官差、书吏正拿着纸笔,仔细核算重量,登记入册。
江瀚负手立于码头,望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满意地点了点头:
“修路一事办得不错。”
“只有水陆顺畅了,物资才能运往四面八方,此乃致富之道。”
得到汉王亲口承认,焦煜心中一喜,连忙谦逊地表示:
“全赖王上统筹,再加上有工部、户部同僚相助,臣只不过是恪尽职守而已。”
巡视完码头后,江瀚也不再多待,直接吩咐焦煜前头带路:
“走吧,直接去重华镇。”
“孤要亲眼看看那里的制硝工坊,顺道见一见熬硝匠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