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汉王出巡(2/2)
但他同样不打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只带百余名亲卫和随行文吏,轻装简行即可。
如此以来,既能亲临一线考察实情,同时又不失君王威仪,保证了行营的机动灵活。
江瀚规划的巡视路线,主要聚焦于西南的几个核心区域:
他打算先从成都出发,北上经由汉州、德阳、罗江一线,抵达此行第一站江油。
在崇祯九年时,他曾下令农部与工部联合,在江油老君山一带招募熟练硝匠,并设立硝务督办处,就地兴建熬硝工坊,以保障军中火药供应。
如今两年过去,正是检验成果之时。
随后,队伍将转向东北,直抵保宁府。
江瀚打算在保宁府成立两家商行,作为未来探子潜入京师和福建等地活动的掩护。
接着,队伍将沿江东下,前往夔州和重庆府一带,视察由李老歪负责扩建和训练的水师部队。
待检阅完水师,队伍便将继续南下进入贵州、云南,顺便考察考察两处新辟之地的具体情况。
这一大圈走下来,总行程不下数千里,预计至少需要大半年时间。
因此,中枢政务的平稳交接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考虑到出行时间确实有点长,江瀚便召集了各部主事,宣布成立一个临时的“留守内阁”。
在他出巡的这段时间,留守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听闻此言,在场的各部主事们都惊呆了,他们可万万没想到自家王上要出巡这么久。
再说了,留守内阁又是什么制度?怎么从前一点没听过?
看着众臣惊愕的目光,江瀚缓缓解释道:
“此番出行路程远,耗时长,但中枢政务不可荒废,所以才特意设立了留守内阁。”
“着户部主事赵胜总领其事,李兴怀、王承弼、薛志恒等各部主事协同参赞。”
“你等可共同商议,处理地方上常规的政务请示,批复例行公文,决定中低级官员的正常任免升降。”
“记住了,所有经过留守内阁处理的奏章、公文,无论大小,都必须留档。”
“经由书吏抄录后,定期送到我行营,供本王审阅。”
“要是遇上了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重要情报,派人快马转送于我即可。”
众人听完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权责清晰明了,叫留守内阁倒也名副其实。
交代完前朝政务,江瀚这才回到后宫。
他的后宫依旧延续着创业初期的简朴之风,仅有王妃王翌颖与侧妃李曼文两位而已,人丁稀少。
不过,倒也有一桩喜事。
年初时,侧妃李曼文也诊断出了喜脉,有希望为后宫再添一丁。
江瀚信步来到长春宫,刚靠近苑门外,便听见里面传来一阵轻柔的欢笑声。
穿过层层纱帘,只见王妃正坐在床榻上逗弄世子,一旁还围满了女官和内侍。
小家伙刚满半岁多,还不会走路,只能在床榻上趴着,努力抬头张望。
江瀚见状,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一扬,随后大步走了进去。
“王上驾到!”
随着内侍一声通禀,殿内众人纷纷惊觉,忙不迭的起身行礼。
“免了,退下吧。”
江瀚挥退左右,径直来到床榻前蹲下,伸出手轻轻逗了逗儿子的脸颊,
“小子,还认得父王吗?”
小家伙也认出了眼前的高大身影,伸手抓住了江瀚的手指,嘴里还发出“啊…啊…”的声音。
江瀚笑了笑,顺势把儿子抱了起来。
小家伙在他怀里不安分地扭动着,还伸手试图去抓他袍服上的刺绣。
江瀚任由他抓着,轻声道:
“你老子要出去巡视一段时间,你就在家好好陪你娘,多吃点奶,长壮点。”
逗弄了一会儿,直到孩子有些困了,他才小心地交给一旁的乳母,细细叮嘱了一番。
等送走了儿子,一旁的王妃才开口问道:
“王上,您这是要去哪儿?”
“要去多久?”
江瀚顺势凑过去,将自家媳妇儿揽入怀中,找了个舒适的姿势靠着,温声解释道:
“总在王府这四方天里待着,难免耳目闭塞。”
“我打算出去走走,亲眼看看各州县的实情。”
“行程规划得有些远,从川北一直到滇南,估计得要大半年的光景。”
“宫中一应事务,就全交给你了。”
“尤其是曼文那边,她怀胎刚不久,你有空就去看看,陪着说说话,解解闷。”
“如果出了什么大事,你就派人去找赵胜,要不找曹二,让他们快马通知我。”
王翌颖躺在他怀里,轻轻点了点头:
“宫中诸事,臣妾自会尽心,王上无需挂怀。”
“倒是您此番出巡,路途遥远,一定要处处以安全为要。”
“如今三省之地的军民都指望着您呢,可轻易马虎不得。”
江瀚闻言笑了笑:
“在自家地盘上怕啥,更何况我还带着亲兵。”
“放心吧”
他一边说着,手上开始四处游走起来,惹得王妃两耳发烫:
“王上.”
江瀚坏笑着,手上动作不停:
“一个儿子还是少了点,多生几个才好。”
一切安排妥当后,在六月初八清晨,江瀚便带着巡行队伍,正式从成都出发。
队伍共有一百二十人,其中有大半是随行的亲卫,由冯承宣亲自带队。
此外还有少数文吏、内侍等随行。
在众臣工的目送下,江瀚一行人缓缓驶离成都,沿着官道一路向东北方向行进。
队伍将在三天内抵达汉州,随后过德阳、罗江、再经绵州进入江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