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有球就蹭(2/2)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从根子上就错了。
前两年《沪市堡垒》立项时,那时候市场还在谈论“大ip+流量明星”的万能公式,他以为将科幻战争与凄美爱情嫁接,辅以顶级流量,便能所向披靡。
他甚至曾暗自比较过同期影片,觉得自己的项目有鹿含加上舒其属于新老粉丝一起拿捏,在“明星效应”上更胜一筹。
谁知道这才两年,风向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刻,所有的侥幸都被碾碎了。
如果说从去年《战狼2》到上个月《哪吒》的出现让他有了不好的预感,那今年《流浪地球》建立了一种新的、近乎苛刻的工业标准,令他甚至感受到了什么叫绝望。
就像他为了考公辛辛苦苦憋在出租屋备考了两年,结果考试通知今年面试需要跑马拉松.
现在观众为“带着地球去流浪”欢呼,还会为他那个“在沪市边打外星人边谈恋爱”的故事买单吗?
他点开豆瓣,《流浪地球》的评分稳居9.0,短评里充斥着“华夏科幻元年”、“不输好莱坞”的赞誉。
现在几乎能想象到,当自己的《沪市堡垒》以目前的面貌出现在这个被《流浪地球》拔高了的市场时,会遭遇怎样残酷的对比和嘲讽。
滕华淘仿佛已经听到了上映后尖锐的批评:
“国产首部三角恋科幻片.”
“流浪地球:翻开华夏科幻的新篇章;沪市堡垒:翻nm,把书给老子合上”
“这真的不是真人微信打飞机么?”
那将不是一次普通的失利,他个人和整个项目人员将会被钉在耻辱柱的存在。
彼岸好好的不在互联网折腾,跑影视圈凑什么热闹,把这里的风气都带坏了。
真是他走到哪,哪的环境就被搞的天翻地覆,他简直就是破坏大环境的妖孽!
滕华淘此刻借由情绪萌生一个更疯狂、更痛苦的念头:
“现在停掉,重拍,还来得及吗?”
那股推倒重来的冲动,如同海啸般猛烈,却也退得飞快。
当“重启”这个念头带来的肾上腺素消退后,现实的冰冷迅速渗入滕华淘的四肢百骸。
他瘫坐在椅子上,开始计算那令人绝望的成本——已经投入的上亿资金、错综复杂的资本对赌协议、与主演团队签下的紧密合约.
即便作为导演,这根本不是靠他一时意气就能做的决定。
他没有《流浪地球》项目那种破釜沉舟、压上一切的魄力与运气,更没有彼岸那么好的资方赋予的权利。
绝望之后,一种更实际、也更油滑的想法开始占据上风。
他猛地坐直身体,重新点亮电脑屏幕,反复想着《流浪地球》中的剧情和票房数据,眼神从最初的震撼、绝望,逐渐变得复杂。
这种复杂是他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却被现实所迫只能做另外一种选择。
最终滕华淘的眼神沉淀为一种精明的算计。
“没有办法.不如想办法沾点光,去你妈的职业道德!”
放弃道德底线后,他的思路顿时打开。
一个清晰的、属于成熟商业导演的思维路径快速成型:重启是痴人说梦,但“致敬”和“借鉴”是可行的。
比如把沪市堡垒上的武器光效替换成推动地球的发动机蓝光特效。
比如剧本不能大改,但可以补拍一些“守护家园”、“不让地球流浪”之类的台词,要有凸显出那种跟家园共存亡的悲壮感。
比如宣传口径必须立刻转向,之前强调“科幻战争爱情”,现在要重点突出“我们也是硬核科幻”的概念,让观众产生“既然《流浪地球》看不过瘾,这个应该也不错”的错觉。
想到这里,他几乎有些庆幸《流浪地球》创造出的这个巨大风口。
这波科幻热潮和全民期待,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池。
他敏锐地意识到,只要操作得当,哪怕自己的作品只有《流浪地球》的三分形似,也能借助这股东风,收割到可观的票房。
他更清楚,在市场最狂热、标准尚未完全固化的初期,总有一批观众会为“国产科幻”这个名头走进影院。
他要做的,就是精准地抓住这批人,在口碑反噬之前,先把票房赚到手。
就像爆款网络小说,只要前期写的好,后面崩了就崩了,反正钱已赚到了口袋。
最终,那点残存的艺术追求和职业羞耻心,在巨大的商业压力和投机诱惑面前,彻底熄灭了。
他拿起电话,拨给了制片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