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华夏硬科幻,国产小破球(2/2)
随后他掏出小米x1给她们打着电话
2019年的春节档,与往年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多部大片在银幕上激烈角逐: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集结黄渤、沈腾、徐峥铁三角阵容;星爷携《新喜剧之王》以情怀入场;韩寒的《飞驰人生》则以热血励志切入战场。
而同样由彼岸影业出品的《流浪地球》,更承载了无数影迷的期待——尤其是在《哪吒》的热度尚未完全退却之际。
或许是期望越高,所带来的质疑也越大。
华夏过去的科幻电影受工业水平所限,多为软科幻,或仅披着“硬科幻”外衣的投机之作。
因此,《流浪地球》在上映前依然伴随着诸多争议,尤其当它打出“华夏首部硬科幻”的标签登陆春节档时,质疑声更是如影随形:
“会不会是五毛特效”、“剧情会不会生硬漏洞百出?彼岸的金字招牌可别砸了。”、“一个没经验的导演,懂什么是科幻吗?”.
类似的批评在网络上不断蔓延。
影迷们和媒体都在分析谁将摘得春节档票房冠军,仿佛这又将是一场悬念重重的混战。
“.本计划将持续一百代人,尽管我们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什么样的家园,但从今天开始,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这一绝望与希望并存,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宇宙之旅,史称‘流浪地球’计划。”
镜头从地下城移至冰封的地表,掠过建设中的行星发动机,最终拉升至全球视角,展现万座发动机拔地而起的壮阔景象。
短短两分钟,电影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将“流浪地球计划”的背景清晰而震撼地铺陈开来,瞬间将观众拉入这个宏大的科幻世界。
随着影片播放,分布全球的行星发动机依次点火,蓝色光柱冲破云霄,推动地球启程,奔赴新的家园。
到最后点燃木星等高潮名场面接连上演,配合着史诗级的配乐。
影院里响起的不是掌声,而是一声声倒吸凉气后发自内心的惊叹:“卧槽!”“牛逼!”“绝了!”
随着首批观众意犹未尽,相互交流观影心得走出影院,口碑如星火燎原在网络上发酵.
随着《流浪地球》上映,各大影评网站迅速发酵,尤以豆瓣为甚。
“特效不输好莱坞”、“重工业级的质感”、“独属于国人的浪漫:带着地球去流浪~大刘的脑洞真是太厉害了”;
“风华绝代的青楼魁、英姿飒爽的战地医生、身患绝症外柔内刚的人妻刘一菲现在演啥像啥,我都想象不到以后得到她的男人有多幸福”;
“为什么人工智能要叫moss,我看职言上彼岸内部高管管陈默叫moss,不会是剧组图省事吧”;
“哎要真这么说,观彼岸发展轨迹,几乎都踩在每一个风口,叫moss还是有说法的。”
这些网友真实的赞誉,彻底击碎了所有质疑。
由于豆瓣已经完全由彼岸控股,所以不会出现那种明明影片上映,却抱着把观众骗进影院,能骗多少是多少的心理,迟迟不敢开分的情况。
春节档所有影片在一天之内全部开出评分:《流浪地球》以9.0分高居榜首,《疯狂的外星人》6.7分,《飞驰人生》6.8分.
豆瓣上的评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票房的晴雨表。
随着《战狼》和《哪吒》官微发表联动海报助力,《流浪地球》的票房就像影片中点燃上万行星发动机一样,一骑绝尘。
排片占比从首日的18.4%跟其他几个热门影片并驾齐驱,到初三开始单日票房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排片率一路攀升至40%以上,上座率稳居第一。
影院座无虚席,imax场更是一票难求,“小破球”的爱称传遍全网。
人们突然意识到,华夏科幻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
它不再是一个构想,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疯狂的外星人》与《飞驰人生》固然优秀,但在《流浪地球》掀起的观影海啸面前,只能退居二线。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当其他影片仍依赖喜剧套路与明星效应时,《流浪地球》凭借其重工业质感与东方式家园情怀对电影格局进行了一次洗牌。
彼岸的资本与理念,郭帆团队的执着与匠心,无数观众的支持与好评——所有这些力量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着这艘华夏科幻的方舟,碾过所有的质疑与偏见,向着崭新的领域飞去。
从此,华夏科幻电影被划分为两个时代:
《流浪地球》之前,与《流浪地球》之后。
史称——“华夏科幻元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