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夭寿了,皇帝居然涨俸禄了!(2/2)
还是在皇宫里待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方才离开。
这件事,八成就是那个时候,刘伯温和皇帝嘀咕的。
这狗东西,他咋就不死呢?
“上位,这个主意好,妙用无穷啊!
上位之才深不可测,连这等绝妙主意都能想出来!”
深思一会儿后,胡惟庸满脸惊叹的出声称赞起来。
“这是自然,要不咱咋能当皇帝呢?”
朱元璋毫不客气的将之一口应下。
呸!真不要脸!
胡惟庸暗中猛呸了一声。
要过饭的人,脸皮果然够厚。
明明是刘伯温给出的主意,非要说是他自己想的。
同时对于刘伯温也越发的警惕起来,充满敌意。
皇帝连自己这个丞相都瞒着,面对自己旁敲侧击的询问,都不肯把出主意的刘伯温给透露出来。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皇帝对刘伯温有多信任。
再想想刘伯温能和皇帝解开误会,全都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后,胡惟庸就更加的心塞了。
“上位,不知这考核由哪里负责?”
忍住心里的骂骂咧咧,胡惟庸问出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六部和御史台,把所属官员应该办的事,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之上。
由六部和御史台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听到这个回答后,胡惟庸郁闷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六部都归于中书省管,让六部负责绩效考核,就等于是让自己这个执掌中书省的丞相来负责。
这样的话,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官员们更加敬重服从自己这个丞相。
毕竟考核的大权,在自己手中握着。
他们中又有几个人敢和自己唱反调?
至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御史台……
御史大夫陈宁,实际上可是听自己话的。
等于从六部到御史,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本账簿,一本御史台、六部留底。
一本中书省拿着。
另外一本送到咱这里来。
六部和御史台,每完成一件就登记一件,完不成的也需要如实登记。
否则论罪处罚。
中书省可以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议处。
咱这里进行最终核实,对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朱元璋隐晦的看了一眼胡惟庸后,又出声做了补充。
谁掌握了考核权,就是掌握了对官员的们的生杀大权,天然就能让无数官员俯首。
那么权力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这样一个大的权力,他怎么可能会留在中书省?
尤其是留在丞相手里。
中书省跟着打打下手,做些辅助工作还行,至于这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为合适。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他弄绩效考核,可不是为了给胡惟庸揽权的。
胡惟庸微不可察的怔愣了一下。
不是,合着自己方才是白高兴了?
皇帝这是干什么?
事情交给六部和中书省来做不就行了,还费这事干什么?
皇帝来做最后的审核,只这一个做法,就把考核所带来的好处,拿走了至少八成!
“上位的考虑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上位日理万机,而考核官员这事,有很繁琐,很复杂。
上位要是负责最终核查的话,臣有些怕上位过于劳累了,身子吃不消……”
胡惟庸决口不提权力的事,话里话外,都是对朱元璋这个皇帝满满的关心。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摇摇头:“这个胡相不用担心,咱别的或许不好,这身子,这精神头,好的不像话。
再多干点也不是问题。”
胡惟庸登时无言。
皇帝这话说的是真不假。
皇帝简直不是人,比驴都能干,一天天的就跟它娘的不知道疲倦一样。
诸多事都要亲自过问,每天还要处理诸多的政务。
就这还有时间去练拳,去学习,想方设法的弄些刁钻主意,去坑害官员。
且还不耽误他生孩子。
儿子女儿一个接着一个的往外冒,跟生猪崽子一样。
自己一向觉得自己的精力就远超常人了,可和皇帝一比,还是差的太远。
跟着皇帝的步伐走,常常被熬的扛不住。
关键是,自己可比皇帝小了足足八岁!
胡惟庸绞尽脑汁,竟是想不到怎么反驳皇帝,把考核官员的权力,留在中书省。
只能强忍住满心的郁闷说皇帝圣明。
“上位,考核官员是从今年开始,还是明年开始?
又该制定什么样子的考核标准?”
“自然是今年就着手进行。
时间虽然仓促了点,但也能找找经验,通过实践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朱元璋回答理所当然。
“至于考核的标准,首先要制定一个最低标准出来。
比如能不缺勤,能把朝廷安排的事情给完成了,不说多出彩,最起码能把事情给做了,这就算是完成了最基础的标准了。
就能得到一笔相应的绩效奖金。
在此基础上,可以一级一级的提高标准,和细化标准。
相应的,每一级都有着相应档次的绩效奖金……”
朱元璋在这里说着他所考虑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对于官员的工作情况,是必须要考核的。
不进行考核,这些人不知道会无法无天到什么程度,会把好好的政策,执行的多烂。
朱元璋现在,相信制度要比相信人心更多一些。
人心实在是太复杂了。
虽然有句话叫做好的制度,也需好的人来进行执行。
但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制度,那连想要执行,都找不到可以执行的东西。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了奖励干得好的官员的依据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督促他们勤政。
尽可能让的让他们不要瞎胡搞。
上辈子的时候,自己也曾意识到需要对下面的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所以会不定时派遣人,随机到一些地方去检查。
被称之为京察。
只不过这种检查,力度终究还是小,且每次涉及到的部门也少。
难免会让很多人心存侥幸。
这种开国之初,自己的做法一直持续了近百年,才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天顺八年时,开始规定,京察制度每十年固定来一次。
到了后面,觉得十年一次时间间隔太长,所以到了弘治十七年的时候,改为了六年一次。
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这个因为挑战文官,不仅落水而死,且死后还被各种黑的子孙时,觉得六年一次大考核还是太短。
于是在对京官六年的固定考察里,又把不定时考察给加了进去。
地方官则三年一次大考核。
一直到张居正当内阁首辅,推行考成法,大明对于官员的考核,终于大成。
张居正也正是通过考成法,控制六科,又以六科控制六部,乃至于控制天下官员。
手中掌握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权柄。
通过考成法,提拔了一大批拥护新政,能干事的官员出来。
也极大的打破了官员升迁任免,论资排辈的一大陋习。
让真的有能力,敢做事的人可以更容易走上高位。
同时也清理了一大批的蛀虫。
据记载,十来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官员,通过考成法进行处罚或罢免。
触动了这么多人的利益,张居正自然落不了好。
不仅死后被清算,家人或是被逼死,或者是被流放而亡,张居正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同时,各种小作文也是满天飞。
把私下建立皇宫般的宅子,养无数佳丽在其中供自己享乐,出行夸张到要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轿,我非相,乃摄也之类的东西,都给整了出来。
变革者历来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都是如此。
触动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朱元璋决定一步到位,六年,三年都太长了。
必须年年考核,乃至于每一季都考核。
将之行成定制。
他倒是不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有本事就造反。
没本事就得按照自己的规定来。
多来上一些年,把那些浑水摸鱼的都给淘汰下去,让通过考核的人越来越多,居于高位。
再把自己家标儿,还有大孙子雄英培养好。
确保继任者能按照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那这事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不会人亡政息。
……
返回到中书省,坐在红木桌案前,周围没了什么人后,胡惟庸的一张脸,一下子就阴沉下来。
显得无比难看。
狗皇帝越来越过分了。
这等考核加绩效奖金的制度一出来,尤其是最后说的那句,由皇帝负责对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工作进行核查,直接就夺了中书省很大的权柄。
刘伯温该死!
当真该死!
自己不过是之前对他动了一下手而已,也没有真的把他怎么着。
他何至于频频对中书省下此辣手?
这狗东西,自己必须想办法将之除了!
……
“阿嚏!”
诚意伯府,拿着一本书在看的刘伯温,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这已经是今天他打的第二十三个喷嚏了。
使劲的揉揉鼻子,刘伯温找了一条毯子裹在了身上。
并让人熬一壶葱姜茶来喝。
他觉得,自己大抵是病了……
……
华盖殿,金漆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对前来上早朝的百官,说了奖金之事。
确认皇帝这话为真后,百官瞬间不淡定了。
发出一阵儿蚊蝇一般的嗡嗡声,透露着诸多的振奋。
一些人甚至于都要落泪了。
皇帝终于开眼了,终于干了一回人事!
朱元璋等众人振奋了一会儿后,就把绩效考核与绩效奖金挂钩,以及相应的考核规定说与百官。
毫无疑问,又是一阵儿的嗡嗡声。
不过,虽有一些嗡嗡声,但有着大额奖金这根大萝卜在,倒也没有什么声音明确的进行反对。
考核这件平日里挑动无数人神经,绝对不好通过的事,今日很容易就通过了。
和朱元璋一开始的预料,没差多少。
朱元璋心情很不错。
不过他也知道,考核之法难的不是通过庭议,而是后面的执行。
那才是挑战的真正开始。
不过,他有信心战而胜之,且看谁的手段高明也就是了。
如此想着,便又宣布了一件事。
一件让徐达魂牵梦绕,一旦用出,绝对能彻底覆灭北元王庭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