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目标30万亩,断崖式领先(2/2)
马教授和林教授去了育种中心。
这一季育种中心的安排是培育4000亩的【海稻012】种子,培育1000亩的【盐豆001】种子。
农业研究的周期很长,培育良种的周期也一样,真正形成规模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离开育种中心之后,两人在杨峰陪同下去了研发中心,恰好在这边遇到了方唯。
“方支书,现在咱们的主要研发项目是什么?”
“现在主要的研究项目就是耐盐碱苜蓿,另外还有一个预研项目,就是耐盐碱。”
马教授和林教授说到底还是农业科研人员,来到研发中心就迈不开腿了,和方唯一起探讨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方唯向他们介绍了耐盐碱苜蓿、耐盐碱的项目进展情况,也谈了谈中远期规划。
林教授对这两个项目都很感兴趣,打算在夏楚县代呆一阵子,和大家一起进行研究。
方唯自无不可,人家留下来可是不拿工资的,完全是兴趣使然。当然,对方也是公司的股东之一,公司发展的好对他也有利。
马教授在夏楚县呆了五天就返回了京城,他是一个大忙人,从年头到年尾都闲不住。
“方支书,咱们去大田那边看看吧。”
时间匆匆。
转眼来到了插秧的日子。
林教授拉着方唯去了田边,看着插秧机在辛勤的工作,还有很多农工在一旁辅助。
他觉得还是有钱好,现在有钱的话什么大型机械都能买得到,甚至还可以向厂家定制农机。
种植海水稻比较省心,不需要农药化肥的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在其他设施上的投入要比种植一般的水稻大一些,总体来说,成本还是很低的。
之前他和马教授研究海水稻,遇到了两个迈不过去的坎儿。
一个是海水稻的产量较低,另一个是海水稻的味道和口感简直一言难尽。
现在方唯搞出来的【海稻012】就完全克服了这两个缺陷,而且营养成份的丰富,所以产出的海红米才能当做保健食品卖。
公司第二季产出的海红米,销售周期就比第一季短很多,说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这种产品。
海水稻的未来可期。
实际上他和马教授当初研制海水稻,是当做主粮的一种替代,结果被人家玩出了。
“林教授,相对于种植取得的当前经济效益,我更看重海水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早期的1万亩盐碱地,目前的含盐量已经降到了0.3%左右,酸碱基本平衡,接下来有可能将含盐量降低到0.1%一下。”
如果能很好的改良盐碱地,那么就可以种植更多的作物。
比如像小麦、玉米、油葵、等等,当地这么多的盐碱地废物利用,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方唯的目标从来不仅仅局限于海水稻。
“米说的对,改良盐碱地功德无量,等于是增加了无数的良田。在这一点上,我和老马都很佩服你,只有你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林教授平时的话不多,但今天却和方唯聊的很投机。
谁都佩服有本事的人,方唯的本事比他和马教授都大,不服不行。
“我的规划是在夏楚县种植10万亩的海水稻,种植10万亩的耐盐碱苜蓿,以及种植10万亩的其他耐盐碱作物。”
方唯觉得自己在夏楚县承包30万亩盐碱地就差不多了,10万亩苜蓿可以收获好几年,海水稻可以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
县里剩下的盐碱地肯定会有人承包的,或许是当地的农民,或许是外来的投资者。
然后他会向周边县市进军,继续建立示范种植基地,带动一大批种植户共同治理盐碱地。
等这边形成了规模,经验可以向其他省市传递,这才是最科学的发展模式。要不然仅仅凭借聚力农业的力量,是无法改良全国的盐碱地和滩涂的。
下午。
方唯和林教授继续在研发中心进行项目研究。
随着时间推移,耐盐碱苜蓿的育种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就是提高耐盐碱苜蓿的种子产量,并进行大面积的验证种植。
聚力农业和夏楚县再次签订了5万亩盐碱地承包协议,第一轮种植了1万亩新型耐盐碱苜蓿。
这种新品苜蓿被命名为【紫盐002】,理论全年亩产能达到1.8吨(干草),实现每亩产值3600元到4000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