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內忧外患,两面夹击?(2/2)
“只要我们內部稳住了,外敌终归只是疥疮之蘚。”
古宣的另一位心腹,也就是而今的兵部侍郎,也主动出列,娓娓道来。
此人也是出身寒门的英杰,虽年不过三旬,行事说话却异常稳重老到。
他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在这议政大殿中,將当前的整体局势一一剖析而来。
科举选材,乃是重中之重,关係到破除门阀垄断的根基,也为更多的才智之士打通上升渠道。
打倒世族分田土,则更是暴力打破土地兼併的直接之举,同时也能增加国家赋税。
事实上。
不管是殿中侍御史骆正,还是兵部侍郎。
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在此之前,在与古宣的內部小会议中商量探討之后的。
也就是所谓的大事小会上谈,小事大会上说。
而这样清晰明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也渐渐说服了大殿內的诸多朝臣。
最终。
这次大朝会,通过了多项针对当前局势的决议。
其一,古宣这位周王陛下坐镇中央,总揽一切內外事务。
其二,以骆正为首,组成“大同会”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与实施此次的科举选材,保证顺利进行。
其三,各地的“大同会”官员,继续推进“打倒世族分田土”一事。
其四,兵部侍郎领五千精锐禁军,前往南北交界的中河郡,调集当地驻军,防守南方叛军。
其五,著令西境边军两大主力军团,严防死守犬戎族的此次入寇。
这五项决议,也在朝会之后,迅速以邸报等形式颁布全国,以安定人心。
当然。
关於最后一项决议,並非没有朝臣为之疑惑。
那就是,在当今这种全面打击门阀世族的局势下,如何保证西境两大边军军团不反叛。
要知道,马奇、尉迟睿及其手下许多中层军官,都是出生於门阀世家啊。
中央朝廷又如何能够“著令”他们就听话地去迎战犬戎大军呢?
只是,朝臣们儘管疑惑,但毕竟亲眼看到了当今周王陛下老神在在的自信姿態,且这必定是涉及到了军事机密。
故此,他们也没有继续深究下去。
只有“大同会”中的极少数核心人员,才知道古宣真正的计划。
事实上。
对於拿住西境的那两大边军重兵集团,古宣並不是盲目的自信。
在此之前,在新政尚未推行的时候。
古宣携覆灭司马氏、平定羯族之威,以及个人宛如高祖陛下再世的神威,震慑住了所有蠢蠢欲动的人!
再之后。
他强势借著武学培训的方式,轮换了边军中出身门阀的若干中层军官,取而代之以出身寒门、“大同会”成员的禁军校尉。
至於那些被轮换的边军中层军官,则或安置于禁军或武学的某些閒职。
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手段下。
即便是马奇、尉迟睿这等军中宿將心中不满,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除非他们当场造反。
而古宣是何许人也?
在握有周王的大义名分下,且拥有盖世的武力、赫赫的军功,在朝局平衡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边军將领敢公然造反。
而古宣真正的杀手鐧,则是他给予了这些中层军官的秘折权,可以以正当、定期的方式,向他这位周王陛下呈送奏摺。
毫无疑问,这大大杜绝了马奇、尉迟睿拉拢新任“大同会”中层军官的可能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强了古宣对两大边军军团的控制。
虽然谈不上架空马奇、尉迟睿两大主將,却也让此二人联合其心腹造反,变成了几乎不可能。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强如古宣,也足足了將近一年的时间,才渐渐得见成效。
且这项工作,对於古宣来说,重要程度几乎不亚於覆灭司马氏、创建大同会等工作。
幸而,他的努力到底没有白费。
尤其是在当今这种遭遇南方门阀、犬戎族两面夹击的邪恶局势下,他的布局还算是及时的。
……
半个月之內。
隨著中央朝廷诸多决议的颁布,各项事务也紧锣密鼓地持续施行。
首先。
科举选材考试第一次摒除了原先的纯文学应试,而是综合了时政策论、大同会纲领,甚至还囊括了小部分的数理。
当然,这必然引发了若干范围內的不满。
但朝廷还是力推了下去,坚持了这一方向。
且为了儘可能地防止舞弊,经古宣提议,並加上诸多朝臣集思广益,设立了包括糊名、誊录等在內的考试制度。
当然,或许以后还会有人想出破解的办法,但至少此时还是相当有效的。
其次。
在北方的十二省两百州郡中,以“大同会”官员为核心、派遣的若干禁军精锐为武力威慑,动员轰轰烈烈地展开。
无数的底层士卒、穷苦佃农、飢饿流民被分到了属於自己的田地。
且结合这一片大地上的实际,以及诸多朝臣的建议,还有相当数量的田土被划归为官田,留待战后、划给有功將士作为额外的军工赏赐。
再次。
兵部侍郎这一路,领军前往南北交界处防守南方叛军,也是波澜不惊。
因南方门阀世族的联盟大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呼应犬戎族的寇边,而並没有真正做好长期北伐的准备。
最终。
真正显得有些惊险的,还是古宣这一路。
他看似“坐镇中央,总揽一切事务”,实则秘密在两万禁军精锐之中,往西部边疆而去了。
而对外,官方则宣称,此次两万禁军出征的统帅,乃是从北境边军调回帝都的老將姜不识。
且说,西境的两大主將中。
尉迟睿毕竟还是忠於王事,且他出身的世族並没有作大恶,因此仅仅是被迁移到京畿的茂陵。
而马奇却不一样。
他出身於大门阀马氏家族,族中子弟为祸作恶的不在少数,且南方门阀早已派了说客来怂恿他造反。
只是近些时候以来,他手下的中层军官已不復往日,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铁板一块。
若是他猝起发难,不一定稳操胜券,甚至很有可能给马氏家族带来真正的灭顶之灾。
故此,他明显地处於观望之中。
而古宣也终究没有给他造反成功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