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去希腊化,欲大秦化(2/2)
当然,王陵说的也是真的,只要此番出使成功,他能够回到国内,就将被授予侯爵的爵位。
历史上,张骞奉汉武之命出使西域成功,回到长安后,获封“博望侯”。
在这时代出使,要行极远的路,花费很长时间不说,还会在路上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几乎是拿命在拼。
王陵等人若能出使成功,能得封侯爵的爵位也是应该的。
阿尔沙克一世客气道:“原来使者竟是一位准侯爵,先前竟不知晓!”
王陵摇头笑道:“目前还不是,等出使成功,回到国内才是。”
阿尔沙克一世也笑道:“那不过是早晚之事,使者必会出使成功。”
王陵道:“那便承大王吉言!”
通过这位秦国使者,阿尔沙克一世等人对秦国的官制已经有了些了解,秦国的官制极好,可他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依照秦国这种官制,需要很多的官吏,秦国能有足够的官吏支撑这套官制运转,他们安息却没有。
照抄秦国的答案,将秦国那套官制直接搬过来,可能要出问题……
阿尔沙克一世问道:“贵邦官制虽好,可以我观之,需大量官员,不知贵邦如何解决?”
王陵笑道:“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吸纳民间遗贤为官;一是自己培养。”
阿尔沙克一世又道:“使者可否为我详说?”
阿尔沙克一世想看看秦国的办法对他有没有接见价值。
王陵道:“自无不可!‘吸纳民间遗贤’即是在我大秦民间有一些身具才能,却不曾为官之人,皇帝陛下便设法让他们能被选拔为官,如设置‘咸阳大考’。”
“‘咸阳大考’便是选拔这些人才的一场考试,只要符合要求,皆可参考,不论贵贱,而考核成绩优异,便有机会得授官职。”
阿尔沙克一世和殿内的安息众臣着重注意到“只要符合要求,皆可参考,不论贵贱”这句话,这意思是秦人选拔官员不分贵贱,只要有才就可选拔?
那岂不是说平民也可通过这“咸阳大考”被选拔为官,与那些出身高贵的王公贵族平起平坐?
这句话如果放在塞琉古、马其顿、托勒密等国,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些国家都是贵族老爷们统治,屁民也想跟他们坐一条板凳?
但这里是安息!
虽说阿尔沙克一世在独立建国后,采用了马其顿人留下的很多东西,可由于阿尔沙克一世本身就是因为觉得在马其顿精英统治下,没有出头之日,再怎么努力,也没法进入那帮塞琉古马其顿老爷们的圈子,才造了塞琉古的反,因此情况要好不少。
他本就算是马其顿老爷们眼里的贱民,也任用了不少同样被马其顿老爷们认为是贱民的人为官。
因而,阿尔沙克一世并未对王陵所说的“咸阳大考”产生厌恶、忌惮,反而觉得这办法挺好,只是可惜他的国家还是没法借鉴照抄。
秦国人能用那“咸阳大考”选拔在民间的人才,那是因为秦国在民间有人才可选拔。
可他的安息,民间有几个人才?这些人才又会愿意为他做事吗?他又敢重用这些人吗?
“‘自己培养’自然是自己设法培养出人才,我大秦设立‘教部’的目的,正是为了教化我大秦子民,使大秦更多人能读书识字,好涌现出更多人才。”
“大王也可用此法,只是此法需要时间!正所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尽管要花费时间,可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好处极多。”
阿尔沙克一世点了点头,依安息如今的情况,从民间选拔官员不太可行,只能花费时间自己培养。
可塞琉古人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吗?
阿尔沙克一世又想到一事:培养人才,那也得有典籍供人才学习,而他国内的典籍几乎都是马其顿人留下。
用马其顿人留下的典籍培养出的人才十有八九会趋向于马其顿人,养成同马其顿人一样的思维,行事作风也和马其顿人趋同。
到时,他造塞琉古那群马其顿老爷们反而建立起的安息,将变成另一个塞琉古。
以前是没得选,不用马其顿人留下的东西,没其他可用,可现在……
这不是还有一个秦国嘛!
虽说秦国远了点,可秦国更强,秦国的东西也更好,且正因为离得远,秦国对他的威胁也小。
阿尔沙克一世心中有了盘算,舍弃用马其顿人的典籍培养人才,换成秦国人的典籍。
这下必须要向秦国派出许多留学生,至少要派数百人去秦国留学,等这些学子学成归国,将作为他改变安息、去马其顿化(希腊化)的种子。
不,在派留学生去秦国学习的这段时间也不能空着,他要向秦国使者借一些人才过来,帮他对安息进行改造。
阿尔沙克一世生出了和欧西德穆斯一世相似的想法,都想大秦使团留人为他们参谋。
但两人出发点不同,欧西德穆斯一世是为了让他的王位更稳固,并未想过要去希腊化,儿阿尔沙克一世则想去希腊化,摆脱马其顿人遗留的影响,建立一个新安息。
阿尔沙克一世并未立即提出让使团留人为他参谋的要求,而是又问道:“请问使者,贵邦是如何派遣官员治理地方?”
安息采用马其顿人留下的东西,自然也是用的任命总督治理地方那套。
而这套方法已经被证明问题不小,总督权力太大,一旦君王势微或是国家出了问题,那些实力强大的总督便可能造反,他旁边的几个邻居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阿尔沙克一世不想他的安息在今后也遭遇这种情况,可他又想不出更好的行政体系,只能将就着用。
现在可以从秦国人这看看有没有新鲜的解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