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大年夜,这一年的宏图计划(2/2)
以后李龙自己有资本,让大哥开个轧厂,运转起来还是不难的。一共就那几个疯涨的年份,只要把握住一年,就能赚一辈子的钱。
当然,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大哥劝着多种一样。
“还有就是队里的荒地,能开尽量开出来。”李龙继续说道,“样渠边上那一块两三百亩盐碱地,最好直接承包下来。”
“那得去乡里承包。”李建国觉得那弄下来没啥用啊。
“承包到九七年,”李龙说道,“第一次土地承包是十五年嘛,那盐碱地,一亩地一年一块钱,乡里肯定愿意给你。犁出来,如果你不想种,那就开沟种枸杞子,那玩意儿也不怕盐碱。”
种枸杞自然是幌子,主要是占地。等占到九七年后,第二轮土地承包,那时候就可以更多的开垦荒地了,曾经有人把盐碱地开出来,乡里愿意以一亩一年一块钱的价格,给承包七十年!
土地是资源啊,那种七十年的合同,最后基本上都废掉了,但按国家规定的三十年承包合同,乡里还是认的。
所以既然大哥要在村里呆,李龙就想着要把后路给拓展好。
李建国听着李龙说了这么多,沉思了一会儿,举了杯子,大家碰了喝完之后,李建国抹了嘴问道:
“这,真能种得长久?我原来在连队种过,这玩意儿容易招虫,拾起来也麻烦。”
“又不是自己干。到时让俊贤他们过来的人拾啊,招零工拾也行。技术方面,我懂一些,大哥你可别忘了,农学院那边我还有熟人哩。”李龙笑着说道:
“拾的时候,到时你和大嫂他们就负责给做个饭就行。有俊峰带着管着就行。俊峰咱自己人能管事,到时多给些管理费,俊峰,咋样?”
“行,咋不行哩?”俊峰自然开心。李龙的本事他是知道的,其实刚才李龙给李建国说让李建国出去干,李建国没打算出去的时候,李俊峰本想毛遂自荐的,但忍住了。
现在他能看出来,李龙是没打算让他出去,而是让他在队里帮着李建国。
这样也挺好,他就怕李龙不给他安排活。以他对自己这个小堂叔的了解,能给自己安排活,说明信任自己,那后面自己顾虑的钱、身份问题,小堂叔会帮自己解决的。
李青侠听着小儿子的计划,觉得还真不错,他忍不住说道:
“我看中!过完正月我就给安民打电话,看看那边情况。咱老家那些棒劳力都没事干,只能去南边、沿海打工。与其到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受人欺负,还不如到这边来,有人管着,能挣到钱,也不会乱来。”
李龙知道老爹的意思。老家出去打工的人多,到南方、沿海比较富裕的地方,每年赚钱不少。
但那边是世界,大男人出去打工,总有那么几个受外面的世界影响,诱惑太多把持不住自己,要么中了仙人跳,要么就直接把钱扔到了赌场。
虽然是个别的,但影响并不怎么好,有些人不就再敢让家里人出去打工,拴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没什么希望。
与其那样,还真不如到这边老老实实干活,至少是近老乡,有人管着干活不用愁,而且是在农村,钱的地方少,能存住。
李建国觉得李龙都考虑好了,便没再多说。
反正家里拖拉机、收割机都有,开春了老爹能把老家的人叫过来,那人也有了。接下来李龙说要从奎屯搞一个打药机过来,李建国就又少了一个后顾之忧。
“盖房子,我那边反正又不养猪养羊,直接盖一排平房,不用跟正房一样大,”李龙说道,“开春化雪就能打地基,也别拓土块了,麻烦。直接买砖垒砖房,盖得快,人来了直接能住。”
“那砖房冬天可冷啊。”李建国依然有顾虑。
“还想啥冬天,冬天那些老乡不都回去了吗?再说了,把炉子烟囱位置留好,真冷了就架炉子。”
“也对。”李建国反驳主要是觉得买砖建房浪费。打土块要便宜的多。但想想一下子盖好几间,时间比较紧,就别计较那么多了。
孩子们早早就吃完,在看电视了。女人们也已经在那边收拾起了桌子,这一年到头,大年三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意义还是挺重大的,虽然忙,但忙的开心。
晚上睡觉的时候,梁月梅小声问着李建国:
“你说小龙一下子让种一百亩,那能行吗?咱这要种麦,葵,还要种苞米,再种一百亩,这地……”
“种吧,有大拖拉机哩,小龙也说了,咱们就试一回。再说老爹从口里能叫来人,咱就主要是做个饭,指挥一看,看着让人把活干好就行。”李建国给她宽心,“咱都当地主了,你想想哪能像过去那样干活?”
“嘿嘿嘿,”梁月梅笑着说,“谁能想到,这当了半辈子农民,还能当回地主?”
“以后日子好着哩,”李建国充满信心,“咱们好好干,娟和强强上大学咱们给他们准备好买房子买院子的钱。看现在这样子,以后地里干活用的机械越来越多,没以前那么累了,咱弄的地多,那挣的就多……”
“嗯,跟做梦一样。”梁月梅也感叹着,“这才几年?小四轮买了,大拖拉机也有了,地一下子就好几百亩……对了,燕京的那个院子,那钱还是得给小龙。我听你说用外国钱买的,那咱不就占了小龙的便宜了?”
“你不用操那么多心了,小龙知道感恩,这事我心里有数。现在我开大拖拉机,算兄弟两个合伙,这一两年我好好干,分红的时候多给小龙分一些就好。”
“对对对,虽然他赚的多,不一定能看上这钱,但该咱做的咱还是要做。咱是当大哥大嫂的,可不能让人笑话。”
她说到这里,又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晚上吃饭的时候,小龙说的那话,怪有水平哩。他钱赚的多了,家大业大,这心里还怪有数,知道尊敬你这个老大,比……那强。”
梁月梅其实想说比老二和妹夫强,但总归没说出来。其实这一年多,李安国和陈兴邦两家做的,比以前要强了不少。
李建国没办法评说,便没搭腔。
第二天天还麻麻亮的时候,村子里就已经响起了鞭炮的声音,起初是零星的几响,很快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
李强也早就爬了起来,催促着母亲赶紧准备下饺子,他要放炮了。
早上吃过饺子,一家人互相给孩子给了压岁钱,正商量着准备拜年的事情的时候,电话响了。
李建国匆匆去了里屋,揭开电话机上盖着的防尘布,拿起话筒,听着说了两句,李龙听出来应该是二哥李安国和姐姐两家到了,在县里汽车站等着。
这时候能坐到车也挺不容易的,李建国放下电话,就穿上衣,出来发动六九车。
李龙的意思是开他的六九车,李建国没让,让他在家里等着,自己搞了热水,启动车子后,开着匆匆往县里而去。
约摸一个小时,把人接回来,院子里更加热闹起来。
让李龙有些意外的是,今年过年,无论是二哥还是姐夫姐姐,两家给老爹老娘、大哥带的东西都不少,大包小包的,再加上七口人,把车子塞得满满的。
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兄弟姐妹们初一见面还有点陌生,但李娟已经大了,只用几句回忆和“红琴长高了”、“雪琴雪苹长漂亮了”的话,就让孩子们变得熟悉起来。
大人们还没聊几句,孩子们已经打成了一片,前后院子跑着笑着跳着,明明昊昊穿得厚,跟两个小包子一样跟在后面跑着,开心得不行。
这就是老人们说多要孩子的意义所在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