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大年夜,这一年的宏图计划(1/2)
年夜饭是在大哥李建国的屋子里吃的。准备饭菜的是大嫂梁月梅、顾晓霞,和李俊峰的媳妇。
李俊峰的媳妇董晓娟生了孩子后,现在恢复的差不多,孩子李俊峰在抱着,正好奇的看着屋子里跑来跑去的李强和明明昊昊他们。
孩子还小,吃饱了只是抱了一会儿,就瞌睡了。也不需要往回抱,就直接放在了李强的单人床上,用大衣轻轻盖上。屋子里暖和,不担心孩子着凉。
一看孩子睡着了,李娟就小声给弟弟们说,让不要再吵了,小孩睡着了,别吵醒了麻烦。
天擦黑的时候,孩子女人一桌,男人一桌,开吃了起来。
李强这回还坐小孩那一桌,有些不满的说道:
“爸,小叔那边屋子位置大,咱们吃晚饭为啥不挪到那边去?在这边还要分桌子,也摆不下。”
已经坐在桌边的李青侠、李建国和李俊峰都愣了,女人们也没想到李强会问出这么个问题来,只有李龙笑着说道:
“因为你爸是我们这一辈的老大啊。现在你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有些事情不能管了,那这一辈你爸老大,我们这些人,你的二叔、姑姑,还有我,都得听你爸的。
所以你看,明后天你二叔、你姑都要过来,也是到这里来,你爷爷奶奶也是在你爸这里住着。
你们这一辈也是啊,娟和你是女孩男孩里面最大的,那现在弟弟妹妹们都得听你们的。当然,你们得做表率,做好了才听。我们现在听你爸的,那是因为你爸做大哥做得好,明白吧?”
“明白了。”李强心服口服。他看向自己老爸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来来来,吃吃吃。”李青侠笑着说,“小龙这话说的没错。行了,都别看着了,趁热吃,这电视还怪好看哩。”
今年李安国和陈安邦都没提前回来,没打电话,李龙他们也不知道啥事,所以这个年夜饭,就是李建国一家、李龙一家,还有李俊峰,以及李青侠夫妇两个在吃。
男人们要喝辣酒,女人们那边有喝甜酒的,也有喝饮料的。孩子们也挺热闹,顾晓霞看着昊昊把吃了一半的包子放下,便坚持让他吃完。
“你知道不知道,咱们这边还够吃,还有多的。那好些地方,都很难吃到!一个月白一个人就二两,一大把,想吃,有些人还得去医院开条子才能买到。现在你还浪费……”
“真这么缺吗?”杜春芳有些不相信,“咱这买看着可容易。”
“老娘,那是咱们这边有厂。”梁月梅是肯定相信的,“有个石城厂在这里,咱们买方便。但放全北疆,吃不着的地方可多哩。医院也不是谁都给开条子,只有肝炎和那些重病,才能给开条子去买白。”
现在吃商品粮的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每个月的、粮等东西以配给制,石城周围还好说,就算配给的不够了,去商店门市部里能买到方、白砂,价格虽然贵点儿,但不缺。
放到其他地方,大部份人每个月就只有二两白的量,想买都没地方买去。
“那还是咱们这里好。”杜春芳感叹着,“感觉来到这里后,就没缺过,没想到……想想也是,在老家的时候,那可真不好买。”
她们两个已经过来好几年了,适应了这边的生活,现在经顾晓霞这么提一嘴,突然就想到老家那边情况了,恍如隔世啊。
男人那边那一桌,李俊峰笑着说道:
“小龙叔这一年赚不少吧?”
“还行。”李龙点点头,“从苏联那边弄来一些东西,这边稀缺,能卖些钱。”
“那汽车真好。”李俊峰感叹着,“啥时候我也能整一台就好了。”
“这一年俊峰也能干。”李青侠说道,“这一冬天就没失闲,套兔子、砸冰窟窿弄鱼,除了娃娃他妈做月子那一个月,其他时候都是不停的忙。”
“北疆这边机会多,忙着能赚到钱。”李俊峰说道,“我想留下来,得好好干。”
“明年你那边是不是还从苏联那边搞物资?”李建国掌着酒瓶子,问李龙,“风险不大吧?”
“没事,手续都全着哩。”李龙笑着说道,“大哥,咋样,要不要咱们一块干?”
生意越做越大,要照顾到的线条越来越多,李龙觉得如果大哥能过来一起,那就最好。
“我这边放不开。”李建国想了想,摇了摇头,“地,老爹老娘,大拖拉机,哪一样能撂开?我还是在队上吧。你那边咋挣都好,不管咋着,到最后,我这边还有条退路。”
李龙点点头。
大哥的思维可能会有点保守,但这种事情谁能说得准呢?年广久做的那么大,还不是一下子被抓了?
虽然李龙知道北疆这边的营商环境和口里不一样,因为缺乏经商的人,所以但凡能干起来的,官方对这样的人才都是很宽容的,何况自己在纳税方面一向非常本分,连一些合理的避税都没打算做。
再加上自己有着全国先进个人的名头,以及时不时的上一上自治区日报,基本上不会有不开眼的来动自己。
但是大哥不会那么想,就跟自己刚才给李强他们说的那样,李建国作为兄弟姐妹的老大,一向都是作为兜底的存在,谁发展的好,那他自然高兴。
如果谁没发展好,落难了,最后来帮着东山再起的,还是老大。
“那开春就好好种吧。”李龙想了想说道,“种他个一百亩。让老爹给老家打电话,像俊贤俊峰这样踏实肯干的弄过来七八个。
我那边院子东面盖一排平房,让他们就住在那边,俊峰你给管着。这种好了,一亩地收个一百五到两百公斤,一公斤一块多两块,除去成本,一亩地收个一两百块钱,一年搞个万元户不成问题。”
大哥既然想在队里呆着,那就得把路子铺好。自家有拖拉机,现在种需要人多,老家那边人多地少,弄过来一些人在这边打工不是问题。
俊贤冬天回去的时候带了不少钱,到老家肯定能让一些人眼热,到时再弄人过来就方便了。
“要种那么多吗?”李建国没想到李龙准备把步子迈那么大,他还想着种个二三十亩先试一试。
“大哥,这个你听我的。”李龙说道,“以后种是大趋势,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国家收购,不会像打瓜籽一样,没收购商过来,那就只能撂家里。而且的价格会一路涨下去,奎屯那边都要建纺厂了,你想想吧。”
其实再过几年,李龙觉得大哥就在村子附近开个轧厂也行。收购一向是一个暴利行业,甚至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国家给的补贴是直接打到轧厂的账上的。
而在越往后的阶段,轧厂的利润就越大,最后玛县、石城包括奎屯不少的轧厂全都被南方过来的商人给买走了,然后统一定价。
某年南疆开秤,一个本地轧厂开价九块三,只收了一天就关了门,银行不给贷款,同行举报,乱七八糟的事情下来,这轧厂直接破产。
最后呢,当年价格均价七块多。
富了谁?
不言而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