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穷寇 3 出塞追击(2/2)
不正面围堵成困兽,只是拼命追击蚕食呢?也不行。
看上去,东金疾驰一百二十里,马背上的人穿的不是单衣,而是穿着最少二三十斤的镶铁棉甲,多则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两三层铠甲,还有刀、矛、弓、箭、飞斧、铁骨朵,加在一起,差不多相当于又多载了一个成年男子,这种状态下马匹就会过力,也就是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样的使用状态如果持续一个时辰,马匹就很可能倒毙。这从路旁见到的已经倒毙的马匹就可以看出来了,可曌军的铁甲骑兵负重也差不多,所以要是这样追,也会同样如此。
在古代战争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大胜也少有一口气追杀出五十里开外的。
既然自己想避免东金做困兽之斗、不肯做出包围、堵截的行动部署,追击蚕食也不会有大的战果,王战就确定了,单以追击速度来说便完全不可能对东金毕其功于一役了,所以他真没想像茅元仪担心的那样忽然杀奔辽东、毕其功于一役。
对于跑的最快的鞑塔尔诸部也差不多。
草原上向来是弱肉强食,部落之间随时会互相争杀、吞并,一条河流,一块草场,一场白灾,都会让草原上的部落格局发生改变,也因此,哈喇慎等草原部落对危险有极其敏锐的嗅觉,就像是草原上最狡猾的狐狸。德胜门对战之时,它们这些北虏诸部早在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铳炮杀伤威力的时候就发现了不好,再看到东奴骑兵面对曌军胸甲骑兵的明显伤亡、明显的劣势,立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危险,马上毫不犹豫地半途掉头逃跑,他们在后阵的马匹也因此得以保全,没有被祖大寿夺到手。
六万多北虏,逃跑之时一人双马或三马,兼且骑术精湛,可以在奔驰中换马;身穿皮袍,相比曌军的胸甲和马甲,马匹的负担少了五六十斤,当天追击的时候结果就已经显现:满桂等人的骑兵彻底追不上鞑塔尔诸部,鞑塔尔诸部跑在了最前面,满桂等人能看到的背影只有东金。
到了昨天中午,鞑塔尔诸部就跑出了长城大安口,而满桂等人的骑兵是在今天早晨才追击过去的,在满桂等人前面只剩下了东金,鞑塔尔诸部已经杳无踪影。
而据夜不收探得的消息,二十一日,德胜门之战当天午时末,没什么损失的鞑塔尔诸部在疾驰近一百二十里之后最先跑到了三河城,虽与后来到达的红歹在三河短暂的汇合了一下,但看上去他们并没有听从红歹的号令,鞑塔尔诸部稍作休整就全部自行其是地渡过三河城东面的泃河,一路向东,绕过蓟州,直接奔向了大安口方向。
大曌这面,最先出塞的就是今天早晨才出大安口的骑兵。
现在出塞的则是步兵和战车。战士们铠甲耀目,肩上扛着新式火铳,嘴里唱着华夏干城军纪歌,士气高昂。但无论士气多么高昂,新军步兵、步军冲阵炮和炊事车、祝融一型大炮炮车、偏厢战车、运兵车,运送帐篷弹药和粮草的后勤辎重车辆,几天之内,作用只能是构成移动的前进基地,向山地和草原的交界地带移动,随时可以接应骑兵、保护需要修整的骑兵,无论如何也摸不到跑得飞快的鞑塔尔诸部的边了。
王战对此当然也没什么不满意。
他看书、看新闻都很杂,天文地理、飞鸟昆虫无所不看,所以他知道:长时间的以逃命或追击的速度奔跑,再好的马也受不了。后世的测试和赛事报道表明,河曲马、昭苏马,蒙古马等华夏范围内的马匹,冲刺速度不在世界前列,都不能达到一百二十里的冲刺速度,但耐力悠长却还可以名列前茅,虽不是最好的,总算还可以出现在排名榜上。若是以百里为限,一个半小时以内、也就是半个时辰零两刻以内,都能跑百里左右而不伤,歇息两刻钟就能继续上路,但绝不能再继续奔跑百里了。三种马之中,五里之内的短途冲刺蒙古马略慢一些,但一个小时持续奔跑,蒙古马能多跑出差不多十里路,耐力强出近一成,若是不过分使用,保持日行二百里的话,可以连续十余天,行进两千里。
当年兵部尚书方逢时曾作《烧荒行》,诗中说‘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这首诗经常被文臣拿来敲打皇帝,作为反对出塞作战的理由,王战自然也知道。而诗中的出塞烧荒,就是将长城外能给马匹吃的干草都烧净,大曌这种行动一般都是出塞五十里,来回正好百里,这也表明,身穿铠甲、携刀带箭、水囊干粮齐备、没有备用马匹可换的情况下,骑兵朝发夕归、马匹不过分疲惫受暗伤、一天正常奔行的经验距离大概就是这些。
后世的耐力赛马也是同样的结果。一百六十公里,也就是三百二十里,最专业的瘦小骑手,穿着最轻便服装,骑着说是十万里挑一也不为过的赛马,中间大约休息五次,每次半个小时,有保暖的帐篷和充足的食水,也要至少十个小时才能跑完全程,这十个小时是纯粹的奔跑时间,也就是平均时速不过十六公里、三十二华里左右。而常年马上为生的牛仔牧民举行的耐力赛,算上吃饭和夜晚睡眠的时间,通常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最多只能奔行一百公里,与古代大军负重较大、但是有马可换的情况下的一昼夜奔袭距离——二百里,恰好相符。
所以他也确定,逃走的六万多鞑塔尔,大部分无论如何也是追不上的,只能是在将来对付了。至于小部分嘛,那就看运气了,看他们本来的驻牧之地离大曌的远近。
所以现在真正被追打的比较狠的就只有现在还能看到影子的东金八部。
当天阵前的曌军骑兵虽不过两万,但冲阵得胜之后就一直咬着东金骑兵不放,祖大寿又直奔东金的马匹辎重而去,所以东金的骑兵虽然马匹的素质比曌军好一些,督阵的正黄正白两部勉强也算掉头及时,也带走了部分阵后的马匹,但是同曌军骑兵一样都是几十斤的甲胄,甚至更重的两三层甲,加之他们大部分留在阵后的马匹也都落在了祖大寿手里,粮草辎重则都没能带走,而曌军有车阵作为移动的前进基地,后勤支撑要好得多,无论是人是马,吃得饱、喝得足,尤其是战马获得了充足的豆料,极大的恢复着战马的体力,所以双方互有长短之下,东金骑兵一直没能彻底摆脱曌军的追击。当然,曌军骑兵也没能彻底咬住后金残部、没有什么太大的战果。
曌军追击的战果,东金对于残存实力的保存,现在只看谁越来越挺不住。但王战绝对没想像茅元仪担心的那样经过草原一直追到辽东去。
大军绝不能因情绪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