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铖功劳:人人论道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铖功劳:人人论道(2/2)

目录
好书推荐: 咀嚼历史味道 大唐小说家 乱世长歌 快穿之惩治恋爱脑 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你的寿命余额不足 逍遥王盛世大唐我说了算 荒野直播:环球冒险从群演开始 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

王战有自信,不需要干涉:自己所推行的国策皆是利国利民,非为皇帝一己之私,随着内操军的行进,宣讲已经深入民间,乡村皆知;铁军已经成型,只差一战。

王战相信,这几个月所推行的一切都已经不可能倒退。会有波折,但绝不可能倒退,因为内操军的宣讲已经开启了民智,大曌九成九的人不会再无声无息地忍受盘剥。即将到来的问道大会,更大的意义已经在于让天下人说话,让天下人习惯说话,让朝廷官员习惯于听天下人说话,而不在于某一个具体的论点。

王战确信,天下人议论的越自由越充分越好。

如今随便哪座酒楼客栈的一楼大堂之中,每天从早到晚都是高谈阔论,建奴,北虏,新军,前所未见的铠甲,田赋,商税,女子学堂,华夏科学院,华夏民政学院......每一个话题都有人在激烈的争论,已经有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投稿,通政司和翰林院已经忙碌起来。

士子们投的稿件,只要没有煽动叛乱的,无论观点与皇帝有多么不同,都可能被几位阁老和翰林院、通政司选中刊登。初时他们还请示皇帝,后来发现,皇帝是真的不在意反对意见,而且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有反对意见让老百姓对照着看,于是每一期报纸都充满了相反的文章。

众大人们每日里审阅士子们的投稿,一篇文章至少要经过三个人观看品评,争议大的往往一人读众人听,每个人都要细细思量,时常争得不可开交,最终选出有代表性的派人送到万岁山:送稿的人只能到万岁门,自然有值守的新军随时接过去送给皇帝审阅,然后送到西苑的印刷工坊。万岁山和西苑成了大曌万民眼中最机密的地方。

获选的文章皆实名刊登,被加班加点的排版、印刷在皇曌时报上。五文钱一张,每日运往京城各处繁华路口的皇瞾时报都是迅速的被一扫而空。

当士子与百姓们知道那些反对文章都是皇帝看过之后允许发表的,热情更上了一个台阶,对皇帝也是更加佩服。

皇家驿递也用新式的四轮马车将报纸送往天下州县,让论道之议为天下百姓所知。马车上捎带运送着某些敢于尝鲜的老百姓给亲人邮寄的货物,有书信,有衣物,有土特产,当然最大份的还是走亲访友的人和一些随身携带货物的中小商人。大商人往往有固定而可靠的运货渠道,对皇家驿递行暂时还在观望之中。

除了在棋盘街这样的繁华地点设立售卖点供京城士子、官员们购买,无论富商豪绅们光顾的奢华酒楼还是粗汉力夫出没的廉价茶馆,都有说书人在唱报,让诸般观点迅速的散播到民间,引起思考、引起讨论。

唱报扩散观点这一块取得如此成果,除了王战的部署,主要还得益于阮大铖这个官迷。

阮大铖任职之后迅速网罗了一批士子,有家中子侄,有国子监太学生,还有闻风主动前来投靠的民间士子。近两个月的时间,模仿皇帝对内操军的路线规划,阮大铖带着这些人亲自跑遍了北直隶、山东、山西和陕西四道,在每个府都设立了文宣部府级分部,令文宣工作进展迅速,主动的唱报宣讲工作卓有成效。

阮大铖实在是个聪明人,临出发之前与皇帝深谈了一次,彻底领会了皇帝的意图,到各府为各分部选址时就都选在了平头百姓比较多的地带,谢绝了各地知府的好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买来的三进四合院,后面住人,中间用来给报馆办公、存储报纸,前面则统统改造成阔大的茶楼,每间茶楼中都养个说书唱报人。

茶楼中茶水定价也便宜,按皇帝的说法就是“能自负盈亏就好,略有盈余便是优等,根本目的在于让百姓能听到朕的真意。去除纳税及人员等各种开销之后,纯粹的盈余朕再拿出两成分给大家。一定不要贪腐,否则必定落于严刑峻法之下”,且将掌柜的柜台挪到了侧面,把楼内正对着大门的中堂位置让给了一个戏台,中午唱报、说书,晚上唱戏。楼内门口两侧还设下一排柜台,允许挑担卖烧饼馒头、酱肉、卤蛋、卤下水的进来售卖,所卖金额茶楼三十取一,也允许穷汉自带着烧饼馒头进来吃。

阮大铖本身就财大气粗,一心当官而不在乎钱财,真就是把种种举措都做成了薄利多销吸引人的样子,于是迅速地吸引了卖小吃的小商小贩和中下层的老百姓。小商贩以最低廉的价格得以在人流集中地售卖,不惧风雨;力夫工匠等小老百姓则在得到了最便宜吃食的同时还能免费听书、听报、看戏。

不但如此,内容方面,阮大铖还请动了施凤来,与之一起将《岳飞传》等整理成官校评书,将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也凭二人的戏剧话本功底写了出来,还将施凤来早年所做的《三关记》也拿了出来。所有这些作品都按照近三个月来皇帝话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大义进行了润色。人员方面,说书人好说,对戏班子阮大铖则是加紧培训,目前只能是在各个报馆之间轮换着各唱几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的断句符号已经通行于士子中间,被士子们大为称道。

宣传形势一片大好,但阮大铖也没敢轻忽廉政监督。

知道自己忙不过来,他这个官迷狠下心,给分部以充分的授权,令他们去覆盖州县设立县级分部,再以县为中心,以流动的唱报说书人定期定时地覆盖乡村,基本是按照个乡村赶大集的日子来安排。同时他也明确的警告手下人:有人在暗中监察,不要以为可以白拿皇帝的钱却不做事。最直观的警告是给手下这些人看自己的复式账目,账目上,办公地址、房屋大小、雇了几个人,唱了几场戏,唱了几次报,所有银钱花费与收入在上面都清清楚楚,以此告诉手下这些人,而今的皇帝是圣人转世,无所不知,而且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暗中打探,账册如有不符,便是欺君之罪,自己这个侍郎都不敢大意。

这一番操作下来,在阮大铖的手里,各地分部的报馆茶楼逐渐成了综合性的文化馆、宣传阵地。那些穷汉去光顾的最便宜的茶楼每到午饭时间便人头涌动,经常有人嚷着让唱报的先生把那“年赋一斗、徭役永免”的内容再讲一遍,一众手里捏着烧饼的穷苦茶客每到此时便鸦雀无声,听得乐此不疲,听完之后便是哄然叫好。

事关百姓自身的田赋徭役等民生政策几千年来第一次被百姓所清晰知晓,敌人的残暴在百姓中流传,英烈的勇猛忠义在百姓中传唱,许多观念开始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比如平等,比如家国公赋,比如互相都察。粗茶的苦涩与烧饼卤蛋的香气中,每天都有阵阵的叫好声响起。

随着诸般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观点登载在报纸上并迅速传播,尤其是与皇帝的观点都明显对立的一些文章刊登在皇曌时报上,所有人也都明白了一点:皇帝让人说话,也肯听人说话。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民国:王牌飞行员 最强合成旅 惊涛落日 史上最强驸马爷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青简史记 帝国大闲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