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归乡,归乡凡我华夏子民,回来吧,(1/2)
第786章 归乡,归乡……凡我华夏子民,回来吧,这里是家乡……
阿梓自己是不会有办法的,也不会开动自己的脑子努力思考,给沈乐弄个办法出来。
事实上,沈乐也不知道,这座陶屋的“脑子”在哪里——器灵的思考器官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好在沈乐点化出来的小家伙们,一向都很乖,愿意配合。它虽然没有方法,却同意配合沈乐,帮助沈乐解析它自身:
【弄个小的……拆一间……没法那么强……会很近……装不下……拉不过来……】
沈乐耐心地听它说话,耐心分析它断断续续,有点结结巴巴的回答。好半天,终于梳理清楚它的意思:
弄个小的,可以做到。阿梓这座陶屋,里外里有三进大宅,几十间房间,四面角楼高高矗立,其实只需要一小间房间;
当然,拆分出来,具备基础符篆的那一小间陶屋,肯定没办法,像阿梓那么强。
小屋子覆盖不了太多的地盘——事实上,阿梓目前的状况,全力施为,影响半径至少达到两公里,有沈乐的力量支援,再翻倍也不是问题;
小屋子也装不下太多的“东西”——那些“东西”看起来只是星星点点的磷光,但是,小屋的容量,似乎不能简单用体积算;
而且,小屋子也拉不过来太强的“东西”,可能还需要特事局的修行者们,人力去跑腿。
但是,有比没有好,制作简单,比制作复杂好。
一百个制作简单,烧一次成功一次的小屋子,均匀分布,绝对强过一个制作极其复杂,折腾n轮,失败好几次才能成功的阿梓复制品。
这个方案可以有,卷袖子,上!
沈乐伸手按在阿梓身上,热流慢慢沁入,慢慢流过阿梓身上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块符篆结构。
精神力展开,观察这些符篆的共鸣,同时伸出一只手,不断移动鼠标,标记电脑里构建的三维立体模型,其中记录下来的一块块符篆。
没多久,一团一团的符篆就被挑选出来,标亮,勾连。
接下来,沈乐和赵先生一起,动手模拟制作小型陶屋,在泥坯上刻录符篆,把它们推进窑炉,小心烧制:
“这些符篆我觉得凑在一起不太行,当中还得加点。”
“我觉得这样勾连不太对劲,边上这一笔应该更圆润一点。”
“不不不不,画圆的话,这里地方就不太够了,我还是觉得应该折线过去……”
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或者,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
在用特殊力量贯通符篆路线,能够走通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埋头做了一个,两个,三五个,十来个小陶屋,推进窑炉,小心烧造:
赵先生负责陶泥配方和陶坯的干湿度掌控,沈乐负责绝大多数的符篆刻画,两个人共同掌火。
烧一窑,再烧一窑,很快,就均匀稳定地,产出了缩水版的小陶屋:
“这种陶屋非常有用!”特事局众人如获至宝,将陶屋捧去测试之后,很快反馈了结果:
“它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半径五百米,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里面装上小型灵玉碎块,甚至可以达到一公里!”
“最重要的是它小啊!20厘米高,20厘米宽,20厘米深——和街头巷尾,那些民间土地庙差不多,完全不会引起注意!”
“随便哪个地方都能塞,实在不行,我们把它做成神龛模样,便宜卖!”
“好主意啊!那些小店不是喜欢供神像吗?供关公,供财神,供关公——供招财猫也行啊!我们可以大批量卖给他们!”
总之,体量做小了,哪里都可以塞。不像那座一米多的大东西,除了博物馆,寺庙,道观,塞在哪里都比较奇怪——
你总不能到处去跟商场谈判,让商场单独划一块地方,放置这么大的陶屋吧?
虽然它确实不错,确实值得展览,但是,并不值得每个城市,都放几座复制品啊!
做出了大小陶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工作方式模块化、标准化。
沈乐和赵先生联手,一个为陶泥配方定下标准,一个确定标准符篆;
然后,工人们负责制备按照标准投料,自有机器淘洗、搅拌,使用特制的模具,压制成一片一片。
接下来,再由设定好的流水线,一层层刻画符篆,一层层堆迭,用类似3d打印的方式,将陶泥做成拥有符篆纹路的陶坯。
承担过制作瓷塔的工作,调试流水线的工程师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经验,只了三天时间,就调试好了制作小型陶屋的生产线:
开足马力,工作一天,足足能有一百座陶屋坯体下线!
“好吧,现在的问题,就是确保每一座新烧出来的小陶屋,都有够强的意念核心,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干活……”
沈乐深深吸一口气。有他自己盯在窑炉面前,一个个启灵,这些小陶屋当然没问题;
但是,让他一天天的待在这里,等到能够覆盖全国的小陶屋全部烧完……
那不如杀了他!
真的不如杀了他!
“我来想想,要怎么调整这些符篆,让它能够自己动起来,能够自己干活儿……”
不等沈乐大脑转出个答案来,他就感觉自己衣角被拽了一拽,脚面被踩了一下。
低头一看,阿梓很努力地歪过身体,把半边身子抬高:
【我!我!我可以喊醒它们!我可以!】
“行行行,你可以你可以。”沈乐赶紧扑通跪下来,双臂张开,垫在它底下:
“赶紧落地,放稳,放平!你是个陶器啊!你别没事跳啊跳的,底跳裂了怎么办!!!”
最麻烦的一个环节也被解决了。流水线负责制作陶坯,窑炉设定好温度,直接推进去烧——
用电窑炉,而不是扔柴火的古法窑炉,甚至可以把温度、氧气含量等参数设定得极其精准,保证成品率99%以上。
而沈乐和赵先生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趟出一条路来,设定好最初的技术参数和标准。
然后,赵先生拍拍手,直接返回去盯瓷塔烧造——那个更复杂,要求更高;
沈乐一头扎进了大型陶屋的研制工作:光靠小型陶屋,没法联络起整个城市,必须有和阿梓一比一复制的大型陶屋作为节点……
不到十天,在他勤勤恳恳的手搓之下,在他孜孜不倦点燃灵火、亲自烧灼之下,九座完全复刻的大型陶屋落成。
它们并没有产生意识,算不上器灵,但是,按照特事局的测试,也算是中品法器,很能看得过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