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诈做援军(1/2)
第585章 诈做援军
产生误解的不仅仅是张卫所部,就连葭萌关关城中的守军也产生了错判。
一般来说,守军是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的,即便有援军的消息,也会在援军抵达后查验文书虎符,验明正身之后才进行交接。
刘璋军虽然战力低下,军纪涣散,训练敷衍,但也没到敌友不分的地步。
关键就在于时间节点上。
霍笃军赶到葭萌关外水面上的时间,恰好是张鲁汉中军赶到的时候。相比起南面一百多艘早舸,六七百号援军,北面多达五千人的大军,早已经让葭萌关守军双股战栗了。更让守将崩溃的是,葭萌县守将,也是整个葭萌的副将茶宪居然打开县城城门,直接献城投降了。
汉中军大军直接越过葭萌县城,朝着关城扑了过来,这些情况综合在了一起,让葭萌关守将根本没有时间查验“援军”的身份,甚至还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了。
此时此刻,葭萌关关城中的守军仅仅只有三百人,援军哪怕只有六七百人,对于守军来说也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千人数量的守军在五千人的汉中军面前,力量依旧十分悬殊。但依托关城死守的话,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最重要的是,有了第一批援军,如何就不能有第二批?
守将乃至守军上下自然也就生出了更多的希望来。
“开门!速开南门,迎援军入关!”
葭萌守将满头大汗,嘴唇却白的吓人,还不自禁的连续抖动,嘴里喊出来的话带着颤音,可见心慌到了何等地步。
只是与他麾下的士卒略作比较,已经堪称勇武了。他麾下的士卒中有不少人甚至连手里的武器都握不稳了。
好在听到守将的呼喊声后,这些士卒恢复了些许气力,一部分人立刻跑去开门,另一部分也开始听从军官的指挥,将城楼下的滚石檑木搬上城头。
对于葭萌关守将来说,如果不能尽快放援军入城,那么不论是援军先被汉中军在城外歼灭、赶走,还是直接云梯攻城,葭萌关都无法幸免。
东汉末年的葭萌关大约周长一千六百米,占地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
这是有多大呢?
如果用标准足球场来衡量的话,大概可以相当于七十个那么大。
即便防守重点是仅有的两个城门,以及附近的城墙,兵力还是很紧张的。更别说因为葭萌县的叛变,守将更是惶恐不安,担心关中也有对方内应。
这等情况之下,援军就是最好的胆气,足以助他稳定军心。
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葭萌关南门大开,并从中驰出探马,笔直朝着霍笃所部冲了过去。
葭萌关的操作直接让霍笃瞪直了眼睛,之前关城上出现慌乱,霍笃还觉得十分正常,毕竟换了他要是看见有敌来犯,也必然会有所反应。
可葭萌关接下来遥遥示警,又打开城门的举动,可真是让霍笃摸不着头脑了。
此时的霍笃所部正在登岸,不但要将军械物资转运上岸,还要披甲备战。
虽然仅仅只是五百人,但依旧将登陆的滩涂堵了个水泄不通。
霍笃胆略极大,丝毫不惧葭萌关中的刘璋军出击反扑,他选定的登陆点距离葭萌关不足一里,这都不是蹬鼻子上脸能够形容的了,简直就是逮着葭萌关守将狂扇巴掌了。
霍笃之所以这么大胆,一方面是争取时间,一方面其实也是故意刺激葭萌关守将,在行激将之法。
不怕对方出击,就怕对方不出击。
一里路是五百米,在东汉末年更是只有四百多米,战马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仅仅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即便是披甲步兵,也不过三五分钟就能杀到跟前。
可见霍笃的胆子有多大。
不过霍笃也并非是无脑冒险,实际上他在登陆时就做了后手。
他将船队分成前中后三阵,集中将两百张强弓劲弩尽数布置在中阵船队中,以射手作为掩护。
同时以数十人为先锋,在船上就穿好重甲,然后以船只直接抢滩登陆。
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普通情况下登陆,是不会命令船只抢滩的,一旦抢滩,船只搁浅之后,会严重堵塞后面船队的靠岸,并影响后续部队的登陆。
但这么做的好处却是可以省去了转运军械和披甲的时间。
如果按照正常流程登陆,最少需要一刻钟的时间,才能完成船只靠岸,转运军械,士卒登陆,穿戴甲胄这一系列的事情。
可抢滩的话,仅仅只需要三五分钟,就能完成这些事情,而且必要时刻,比如面对骑兵冲击时,还能以搁浅的船只为障碍,进行防御作战。
由此可见,霍笃此人堪称胆大心细,并非有勇无谋。
而大量的军械、粮食等物资,则被霍笃全部放到了三阵处,远远的在嘉陵江的下游处,也就是距离葭萌关更远的地方按部就班的登陆起来。
若是前面两阵胜了,三阵士卒自然会带着这些东西赶上来支援,若是前阵败了,那么三阵士卒就是压阵的预备队,足以为前两阵的败兵提供掩护,给霍笃收拾残局的机会。
“什么?令我速速入关?”
霍笃一脸懵逼的看着来骑,几乎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
可来骑却是十分认真,而且在暗中偷偷观察了霍笃所部之后,就更加确认这是“自己人”了。
原因说来也有趣,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封是扬州牧,兼都督三州事,而且刘璋是益州牧,因此不论是刘封的军队,还是刘璋的军队,服装器具上都是东汉朝廷规格。
可汉中的张鲁却是不一样,他本质上是反贼,是窃据地方,麾下部众的军装器具与汉家是有很大不同的。
张鲁的五斗米教虽然和黄巾军并非一脉,但他和汉家朝廷的区别更大,麾下士卒所着军服颜色也并非是汉家的玄色为主,而是采用了赤色。
因此,两支军队孰敌孰友,自然一目了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