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自古科举难度高,天良奋战苦读书(2/2)
,还能学到很多其它的知识,如果现在自己再不努力一点的话,那就根本对不起主子了。所以他读起书来相当卖命,天良比起他来说,就差得远了。
再回头说到科举考试,科举考的是什么?考的是论和策,《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这些都是科举考试必读不可的书。
当然,吴天良是不可能会喜欢看这些书的,这些都是先人们所做的书,古人们都以学先人的著作为先,以行先人之所为作傲。有很多是由古代读书人称为圣人孔夫子他所作的书。但换句话来说也可以说是软禁知识分子自由的秘方。.
但天良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他的思想和古人们大为不同,不可能捧孔夫子为圣贤,更加不可能禁锢得了天良的开放思想,如果让天良评论孔夫子的话,如果天良当时正在睡梦中,甚至有可能会嘣出一句&lqo;孔老二&rqo;出来。
相对来说,吴天良还是更愿意读一些关于时事政治之类的工具书,认为读这些书才能事半功倍,对自己能否很好地活在宋朝大有用处。
说到宋朝科举考试的文章,虽然不同于明清那些考八股文的老学士讲究什么起股,中股和后股等等,但对古文的格式的要求却一点也不含糊。对于平时想要看懂一篇古文都要下足心机的天良来说,写一篇古文更加吃力。而要写出一篇好到足以有资格考到秀才的古文,无异于天方夜谈。
吴天良在读古文的时候,每逢见到那些生涩的句子和文字,就头痛,就想一旦他日后掌握了权力的话,就一定要搞一个文字改革,来一次全国的新文化运动,把所有的考试题目和写作内容全部由古文转变成白话文,这样才是天良的强项。让写的人容易下笔,让读的人容易理解。
《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考秀才,屡试屡败,等到五十多岁才能考上个秀才。天良想试一试吗,答案是想都不要想。更何况,天良根本上就没有那个心情考个几十年,就是十年甚至一年都嫌长了,因为,到了那时,金兵恐怕早就要来瓜分汉人的大好河山了。
但现在,还是算了,先接受现实,想办法通过这次秀才考试再说。
&lqo;他吗的!&rqo;吴天良禁不住,又在心里骂起来了,&lqo;都是那个该死的孔老二,把中华民族的文字搞得这么生涩难懂,连累甚广,让不少天生头脑聪明,记忆力又强的好苗子都埋头于那深奥的八股文当中,而把最重要的,与人民群众发展水平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一边,结果耽误了中国的发展几千年。
试想一下,若中国几千年的时间都用来发展科学技术的话,那么几千年的科学发展,都不知道能把西方什么八国联军打到哪个角落里面去了。&rqo;
当然,在宋朝,吴天良虽说在头脑中可以想一想这些事,但他在公开的场合是绝对是不敢当众这样说的。古人一向将孔夫子捧为圣贤,若天良无意中说了孔夫子为孔老二的话,可能马上就会被苏东坡老先生扫地出门,甚至可能在街上就被愤怒的读书人当成异类,用石头砸死。
十多天过去,科举考试的时间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