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半缘修道半缘君2(2/2)
毕竟姜婀还如此的小,他们两自幼便没了母亲。她则跟着唐氏,而姜婀因练武,成天的上下蹦跶,没一个女孩子的样子,也是她所担心的。
“姐姐,听说送来婚书的时候,那程诺白还提了一个要求?”
谁不曾年少过,谁不曾对命中另一半向往期许过?她最是能理解自己儿子的那种心情,还没有萌发就被掐断的怅然若失。
为了安抚自己的儿子,白氏道:“为娘已打听过,姜家大姑娘虽自小便没了母亲,却是姜家老太太唐氏亲自养在身边的。姜家虽是武勋之家,老太太唐氏却是书香之家,姜家也施恩不望报,多次说此事就此不提。可如今这到了选秀之际,不愿孙女就此进宫,只愿平淡结婚生子。此时,正是我们程家投桃报李之时,只是委屈了我儿。”
光看文字便知笔上功夫了得,原来写个婚书还能弄得这么唯美。
赵燕绥程诺白倒是见过一次,但男女有别,他也是恪守礼节,只远远的行了一礼。
若她再出嫁,谁来照顾姜婀?
那是程家送来的婚书,便想调侃一下大姑娘,看平日里冷静自持的大姑娘是否会害羞。
姜妩暗暗祈祷。
“姜家的姑太太你是见过的,长得也是周正有礼。表小姐赵小姐你也见过,那赵小姐长得也标志可人,在冀州城也小有美名,他们是表姐妹,自然也不会相差太远。”
“怎么了,我怎么感觉最近叫你小名,你老是嘟着嘴一副不高兴很抗拒的样子?”
回帖里按规矩放着姜妩亲自绣的一张手绢和两根红线,本也可以送百吉纳底鞋送与夫家,但姜妩并不知道程诺白脚大小,且时间紧急,便简便的送了一张手帕了事。
“那你给男方的婚书写些什么?”姜婀又问。
天哪,读了十几年书,到这里居然一个字不认识,这笑话闹大了。
但,一个字也不认识。
来这里好些天了,成天就只准待院子里,没出过门。
“姐姐,我看看你的婚书上写了什么?”她想看看古代的婚书是怎么样。
毕竟八字合不合,都得成亲!
因为姜家上至姜义,下至姜泸江湖,皆是武夫武艺上有所小成,奈何文学上的事一窍不通。
喜今日赤绳系定,缔结良缘,鼎成佳偶,诗咏宜家,雅歌麟趾,瑞叶其昌,宜其家人,喜结两姓之好,共盟鸳鸯之誓。眷姻女姜妩暨任卯年五月二十八现年十四顿首。
握紧的拳又松开,又握紧,最后向白氏拱手道:“儿子愿意履行承诺,娶姜家姑娘,不计相貌不计品行,儿子都会待她以恩人之礼。”
姜妩不明所以的问。
“姐姐,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呀,你也不用过早为人妇,持家伺候公婆照顾小姑子,还是在自家当姑娘好。”
红纸上写着:久仰名门,愿结秦晋,谨遵台命,落名程送。
母亲,您在天上一定保佑我们两。
姜妩回程家的婚书上写着:
程府的请帖里写明了请了姜府的三位嫡女,并没有姜妙的名字,毕竟姜妙是庶出,这也是大户人家不成文的规矩,庶女一般很少出现在正式的场合。
白氏很满意,但也很心疼,他的儿子从小就很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
如此语气,又怎么能不委屈呢。
这是她的真实想法,嫁了人哪有在家当姑娘自在。
这也是为什么姜始姜婴要去学堂念书的主要原因。
打开一看,按照古礼,古隶书字体,字写的可真好。
事实证明,女子在遇到婚事上都是害羞的。
姜婀尴尬的递回,“真是好字,不如姐姐你读给我听。”
婚书上写着:
程家将庚帖放在一封红纸内,上面压着一副耳坠、一对戒子、一对金镯子。
揽月和追星便捂着嘴笑,姜妩闹了个大红脸,娇嗔道:“吉娃又胡闹。”
看来这些年的圣贤白读了。
“这是哪家的娇娘子在思春呀,看着婚书一动不动的,人来了都不知。”
白氏将程诺白揽过来,儿子毕竟还只是十七岁的少年而已。
只是,二妹妹还没回来。
就有丫头进来通报道:“二姑娘回来了,此时正往屋子里卸箱笼,说是一会过来看两位姑娘呢。”
怎么感觉到那丫头一脸的高兴呢,转眼看揽月与追星也是眼睛都亮了。
二姑娘什么来头,竟能让大家都如此喜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