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最后的赎罪文学】(求订阅)(2/2)
李华军一看杨益平这边也过来说了,他也觉得好笑,这《十月》杂志社在京城都没有约到稿子,《收获》这边在上沪要想抢稿,只怕更加不容易,笑着说道:“我说也是,你们也在京城,怎么能看着《人民文学》一直都抢着发表林有成的小说呢?”
这话倒像是有些看热闹不怕事大,故意在添柴加火。
林有成当然也知道李华军是故意这么说,鼓弄着杨益平多和《人民文学》那边抢稿,当然也只是笑着打趣。
杨益平听见李华军的话,摇了摇头,说道:“我这也不容易啊,我这可是非常想要约到林有成下一篇稿子了。”
原本在另外一边还在和其他作者交流的张伟似乎注意到了林有成这边和《收获》,还有《十月》的编辑在聊,心里本就好奇,也就走了过来,就听见杨益平约稿的话,也赶紧说道:“我们《人民文学》也是非常希望能够约到有成他的下一篇稿子。”
现在还是《赎罪》的作品研讨会,这几位杂志社的编辑就已经在想着他的下一篇稿子。
就这一点也让林有成也有些无奈。
杨益平瞧见张伟过来了,十分坦诚地说道:“张主任,之前我知道有成在写新的小说,特意去了兴华胡同,我一直都想要把这篇稿子给抢过来,这下一篇稿子你可别再和我们抢了。”
张伟连连摇头,说道:“那可不行,有成之前说了的,他写的不是先锋文学,也不是通俗文学,是人民文学,就应该在我们《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
杨益平和李华军都没有想到张伟居然还拿林有成之前说过的话来做理由,觉得十分好笑。
杨益平望着张伟,问道:“那你的意思,我们《十月》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就不是人民文学?”
“我可没这么说!”
张伟连连摆手,他可不敢说这样的话,只是笑着说道:“现在这不还是有成的《赎罪》小说作品研讨会,他的下一部小说还没有了。”
林有成心想,你们也知道这还是《赎罪》的作品研讨会,我这位作者才发表《赎罪》没多久,就这么想着下一篇稿子,果然天下编辑都一样。
李华军好不容易从上沪来一趟京城,自然也不会在这多耽搁,只是临走时望着林有成,又忍不住说道:“有成,巴老可是非常期待你的稿子啊!你可千万别忘了啊!”
一旁的杨益平和张伟听见李华军这边把巴老都给搬出来,也是感到一股压力,当然这也并不意外着他们就会轻易错过林有成的下一篇稿子。
不说林有成下一部小说稿子会是如何,现在文学界依旧都还是在讨论着林有成的《赎罪》。
可以说,关于《赎罪》这部小说的作品研讨会并不在会议室里,而是在整个热爱文学的读者身边,全国无数的文学青年激烈地讨论,没有局限于作家和编辑的身份,那些才是真正的作品研讨会。
也许是因为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兴起,现在林有成这部独具一格的《赎罪》也在八十年代最后的尾声掀起了赎罪的文学风潮。
当然这股文学风潮更多的还是聚焦于小说《赎罪》本身,讨论小说里面的情节,但也会讨论林有成的文学结构,尤其是小说中所采取的叙述策略契合了当代小说经历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现实主义回潮,这样一部结构精巧,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小说自然也会引起非常多的文学作者讨论与学习。
要知道之前可都是《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一度为文学主流,但是现在林有成的这部《赎罪》则是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与结构,自然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让不少文学作者都开始学习。
即便是王蒴也有看林有成的那部《赎罪》,内心深处也也不得不对林有成写一个大写的“服”字。
尤其是王蒴也听说了张国师,还有陈皑鸽等人都抢着想要改编林有成的这部小说,他心里更多的还是佩服,他也是作者,自然很清楚林有成的这部《赎罪》有多牛逼。
文学界关于林有成的《赎罪》这部小说的讨论声一直不绝,甚至可以说在这1989年的尾声变得更加火热,赎罪文学风潮愈演愈烈,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林有成这部《赎罪》是1989年最后八十年代文学界最亮眼的存在,值得拿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要知道之前也不过是《人民文学》杂志社一些编辑的评价,但是现在更多的却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看法,认为《赎罪》这部小说能够让林有成再拿茅盾文学奖。
关键这样的看法还并不是单独一位,不少文学圈子里面都十分认同,虽然说是文人相轻,但是并没有人批判林有成这部《赎罪》哪里不好。
因为林有成的这部《赎罪》小说值得,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文学性上都堪称完美,完全值得拿茅盾文学奖。
这样的风声十分火热,一如现在十分火热的赎罪文学风潮。
林有成将巴老送给他的那本亲笔签名的《随想录》放在书架上,因为早就看过,以后有机会自然也会再看一下二十世纪的文学良心。
窗外凛冽的风吹着,不管是反思,还是赎罪,时间都随着风往前再走。
也许是因为在这最后的八十年代最后一年的年末,林有成突然带来这样一部惊艳绝伦的小说,让整个文学圈的风都变得更疯狂了,外面的风也刮得更猛烈些了。
当然,这1989年带来的这一部《赎罪》似乎也预示着文学并不会随着八十年代的结束就此结束,毕竟就像现在疯狂火热的《赎罪》,谁也不会知道九十年代的文学圈还会有什么样的作品等着,或许是一片喧嚣争议下盗版狂舞的《废都》,或许是将身故后能够当枕棺的《白鹿原》、还或许是余桦的《活着》,还有林有成……
在这八十年代最后的赎罪文学之后,谁又会不想知道林有成还会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等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