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谢知行(2/2)
少年谢知行跌跌撞撞奔出院子,蒙头捂着嘴,在夜sE里无声痛哭。
胡人就是在此时找来的。
胡人说,自己从京城来,想要寻人画一幅美人图,一应用具都可提供,只要画满意,银钱好商量。
他很快就送来了东西,笔墨纸张都是好的,通州少见的那种好,除此之外还送了一件衣裳,要求“美人”必须穿着入画。
谢知行拧着眉头瞧那件轻纱衣,脸上露出嫌恶的表情,把纸墨往前一推。
“我不画青楼nV子。”
胡人笑得嘎嘎作响,“你要是找得到良家nV子,我也没意见啊,只是这衣服,必须穿着。”
“你们文人不是有命题作诗么?这就是命题作画。”
见谢知行还在犹豫,胡人伸出五个手指,“五十两。”
五十两银子,莫说娘亲今年的医药费,就连明年进京赶考的钱都够了!
谢知行一咬牙,答应了下来。
答应之后,他开始四处寻找能入画的人,谢知行很执着,青楼nV子玷W笔墨,不堪入画,然而去哪里找个肯穿轻纱衣让人画的良家nV子?
他把目光盯到了街面乞丐之中。
那年的通州,真的很冷。
谢知行盯了整整三天,他并不妄动,狩猎般一心一意地等着,等乞丐饿得最绝望,最无力拒绝他的那一刻,用半个冷透的馒头将她骗了出来。
作画过程很顺利,b预想中还要顺利,乞丐神情天真狡黠,惑人而不自知,谢知行画笔一挥,一鼓作气而成。
等胡人来取画的那几天,谢知行心中既有即将拿到银子的喜悦,又有些对佳作的不舍,然而不舍也很快被喜悦冲淡。
知子莫若母,谢知行突如其来的好情绪引起了母亲的注意,那日他好不容易联系到胡人,约好取画的时辰,回家就见母亲正襟危坐在桌案前,眼前放着一副画卷。
“娘,你眼睛好了?吃的药终于起效了?!”
谢知行欣喜若狂,在看清那幅画上内容后,从头冷到了脚底。
在谢母冰冷的目光中,他不得已将一切和盘托出。
谢母静静听了始末,并未发作,只是淡淡道:“这画,不能卖。”
谢知行万分不解:“为何?!”
谢母目光虚浮,仍然带着谴责意味,有若实质地落在他身上。
“阿行,你有没有想过,那胡人让你画这幅画,是要拿去做什么?”
谢知行没想过,或者说,他刻意让自己不去想。
“京城人豪奢,玩的花样也千奇百怪,既然’必须’穿那件衣服入画,为娘猜测……他们多半是用这件衣裳为题办了b赛,多张美人图放在一起一决高下。”
想到那y·乱画面,少年谢知行眉心一跳,不由自主地蹙眉。
“你找的这人虽是乞儿,可也是个堂堂正正的nV子,她的画像要被拿去当众品鉴,穿着这样的衣裳被人指指点点,她自己知道吗?同意了吗?!”
“你用半个馒头几个铜板,买到的不是她在你眼前坐两个时辰,很可能是她后半生清白!”
……都要饿Si了,还管什么清白不清白?可这话谢知行不敢说。
他结结巴巴:“可是娘……咱们总要吃饭买药……”
谢母厉声呵斥:“有些事情,宁可饿Si也不能做!”
那一年的通州城很冷,谢知行的心更冷,因为母亲卖掉了他们生活十余年的小院——不只是为了药费,还要重新买笔墨纸张还给胡人,才能留下手中的画像。
来年春天,迎春花开遍通州城里城外,谢母溘然长逝。
卖小院的银子还剩下些许,谢知行葬了母亲,带上那幅画像,混混沌沌地踏上入京赶考的路途。
某日瓢泼大雨,他被困在山里一座破庙中,两盅残酒烧得肠胃火辣辣,同一起避雨的旅人聊起这个故事。
“那现在呢,现在你怎么想?倘若我给你五百两银子,不买那幅画,只是跟你借来看上一眼,只看一眼,你肯不肯?”
旅人打量着他的包裹,问道。
“要知道,此处离京城还有几百里,入京后住店吃饭也都要花钱,b通州贵不知多少倍,而你已经身无分文……”
旅人有未尽之言,谢知行摇头。
“我娘说,这幅画要跟我一辈子,这是我的良知。”
旅人塞给他一块牌子,“若是后悔了,进京到户部来找我。”
半月后,谢知行抵达京城,去主管科考的衙门报道后,看也不看客栈饭馆一眼,返身向着城外走。
朱雀长街富贵宽敞,六部衙门巍峨耸立,锦衣学子鲜衣怒马,谢知行眼中毫无殷羡,身上是旧衣薄衫,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城外破庙走。
包裹里,装着他的良知。
他没再见过那日的旅人,后来考试贴了金榜,衙役吹吹打打要迎探花郎,觉得他住在破庙实在不好看,一时僵持在了城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