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1090章 老朱家的老四,都是有说法的

第1090章 老朱家的老四,都是有说法的(2/2)

目录
好书推荐: 网王:奇迹时代! 美剧世界:从洛城巡警开始 盘龙,我以地系超脱 转行后,我成了篮坛第一人 我在聊天群模拟长生路 文娱:开局拿杨老板小金库搞投资 这个影帝要加钱 足球:开局奖励大罗小罗C罗模板 神纹觉醒:开局左龙右虎背刻修罗 说好的要杀我,你们怎么哭了?

就这一条允许宝钞纳税,那一条鞭法就绝对不是什么聚敛兴利的恶政。

张居正一共四次反思过他急切推行一条鞭法的思虑不周,一条鞭法执行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白银充足、完成还田释放生产力、以及黄金宝钞构建,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样,一条鞭法都会彻底失败。

这也是一条鞭法失败了六十多年,朝廷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每一条都是血泪的教训。

“臣有奏疏呈送。”侯于赵从袖子里摸出了一本奏疏,呈送给了陛下。

朱翊钧打开看了许久,才合上了奏疏说道:“老赵啊,这奏疏转发邸报,你看如何?”

“臣谢陛下隆恩。”侯于赵闻言,赶忙谢恩,这个关键时间的奏疏转发邸报,就是为他入阁造势,减少反对,凝聚共识,当然,他这本奏疏,也的确值得邸报的头版头条。

侯于赵写的奏疏,不是具体的政令,而是讨论了一个现象,阶级跨越。

他治学公私论、矛盾说、阶级论,他发现很多人将阶级的跨越完全归功于个人的努力,但真的如此吗?

侯于赵看到的却完全不同,他发现,阶级的跨越,其实是时代的跨越。

每个人都被困在时代和历史的进程里,这就是大势。

侯于赵将阶级跨越,比喻成了猴子爬树,上面的猴子空出了位子来,下面的猴子才能爬上去。

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了。

他以大明官场为例,大明官员(不是吏员)两万,每三年中举人数为4500人左右,而每三年进士人数为400人,这个人数是超过了需要官员需要补充的人数,每年官员补充大约在1300人。

所以一些进士就退而求其次坐了举人的位置,而举人本来就多,这些举人就只能去抢秀才的位置,很多举人谋求官身不成,最后都做了幕僚、师爷。

但万历维新以来,大明日新月异,对官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导致进士不得不扩大数量,举人也慢慢有了更多的机会。

恩科进士名额,就是为了进士数量不足特别设立。

所以,是大明朝社会复杂程度、生产力、土地供养人口数、基层管理、教育普及等等方方面面,影响官员、吏员的总数和每年的缺口。

是这个人才缺口,影响了阶级的跨越难易程度。

社会发展的越快,缺口越大,同理,社会发展基本停止,就不会产生缺口,所有人都会生活在惶恐、不安和无休止的竞争之中。

这种现象,不单独存在于官场之上,广泛的存在于社会之间。

比如松江府海事学堂的舟师,朝廷当初扩大海事学堂,五个市舶司营建海事学堂,培养舟师,当时舟师们非常反对,他们觉得一旦朝廷扩大规模,他们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但舟师们远远低估了大明海贸发展的速度,现在的海贸,对舟师的需求量极大,以至于到现在舟师依旧存在一个较大的缺口。

阶级的跨越,从来都是时代在跨越的表现。

朝廷要在总量上下文章,同样也要在人才遴选上下文章,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大明有序发展,这就是申时行一直折腾大学堂,要搞严出的原因。

大学堂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结果培养了几年,连人都不是了,那就不好了,有些大学堂的学子,居然美化倭寇入寇的行径。

朱翊钧接见了侯于赵后,开始了他到南衙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接收征伐安南的俘虏。

征伐安南之战,目前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巩固消化、对峙的状态,以明香社为基础,建立交趾军屯卫所,并且在军屯卫所的基础上,建立三司,进行郡县管理。

第二阶段结束后,是第三阶段的总攻,全面扫清、荡平安南的反抗势力和反抗意志,让安南变回交趾。

第一阶段战争,大明军俘虏了郑主郑松,在开春之后,开始押解回大明。

“先生啊,人的确容易被权力所异化。”朱翊钧站在观潮阁,看着海船入港,对着身边的张居正由衷的说道。

张居正比皇帝晚到了十五天左右,他是慢慢悠悠,游山玩水,不是匆匆忙忙,他顺便逛了逛泰山,他本来想爬上去,还想看个日出,可是体力不支持他那么做了,最后他也没有爬成泰山,抬是可以抬上去的,但大医官不让。

“如果只看捷报塘报,时间长了,就会把阵亡的军兵,看成是冷冰冰的数字,但对每一个军兵而言,每次的攻伐,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朕不要被权力异化,所以无论再忙,朕都要接他们回家。”

朱翊钧拒绝被权力异化,他每搁一日才操阅军马,但他每天都会去京营,在松江府,他会去松江水师大营。

他就要看,看到这些活生生的面孔,看到这些活生生的军兵,只有看到,他才不会变成穷兵黩武,不会认为国事是填色游戏和伤亡比例的交换。

朱翊钧来观潮阁,来港口不是来接俘虏的,不是来耀武扬威的,他是来接阵亡英烈回家,把他们妥善的、体面的下葬到英烈祠之中,他要对得起万民对他的期许。

“陛下圣明,大明得天幸有明君圣主。”张居正听闻皇帝如此说,才明白了,皇帝的根本目的。

作为大明皇帝,陛下的权力是无限大的,而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还是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戚继光看了陛下一眼,陛下始终还是那个万历元年的陛下,希望大明军容耀天威的陛下。

都说大明戎政健康是他戚继光这个大将军的功劳,戚继光打了一辈子仗,他打得赢倭寇北虏,但打赢了反而还要戴罪立功的次数可不少。

其实大明军容耀天威的根本原因,上报天子下救黔首军魂能够建立的原因,还是因为陛下。

在大船缓缓靠港的时候,大明皇帝的龙旗大纛高扬,鼓声、号角声开始响起,一队队身穿铁浑甲的军兵,手持丈二钩镰枪,站得笔直目光严肃,朱翊钧从观潮阁缓步走出,站在了栈桥旁,站在海风中静静地等候着。

三百二十名缇骑举起了手中的燧发火铳对准了天空,鸣放三声后,向着大船走去,他们将一个个带着铜制铭牌的灵柩抱在了怀里,走下了栈桥,来到了皇帝的面前。

朱翊钧从张宏手中接过了一面团龙旗,盖在了灵柩之上,低声说道:“回家了,回家了。”

征伐安南之战,第一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大明一共阵亡军兵273人,其中包括后勤和操作不当炸膛军兵,只要牺牲在战场上,就都是英烈,但灵柩一共有280个,里面有七人,是明香社的汉人,他们不是大明军,但等同英烈待遇。

这其中五人,是大明军攻伐到了之后,主动投靠,并且积极在升龙城内活动,为大明军刺探情报,被郑主察觉擒杀,大明军在攻破升龙城后,在升龙城王宫里,找到了他们五人,从尸骨的痕迹而言,这五人遭遇了非人的折磨。

还有两个衣冠冢,这二人也是明香社投靠汉人,他们两个潜入升龙城军库,点燃了升龙城最后的七万斤火药,自己也葬身于火海之中。

诚然,这七个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报仇。

明香社是郑主为了管理汉人特别设立的衙司,手段绝对称不上温和,而这七个人他们的妻儿老小,都被欺凌致死,他们目的是为了报仇,他们甚至在行动前,就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

可结果是极大的减少了大明军攻城的伤亡,那七万斤火药,要是打到大明军身上,不知道又有多少死伤。

骆尚志请求以英烈待遇安葬,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朱翊钧照准,他们都是为了大明而死,本就应该极尽哀荣。

朱翊钧挨个走过了这些灵柩,将一面面团龙旗盖在了他们的灵柩上,将一块块代表着功勋的功赏牌,交给了他们的家人,直到每一个灵柩都走过,朱翊钧才站定,对着张宏说道:“起灵吧。”

“英魂归乡!”张宏往前走了三步,大声的喊道。

太子在北衙,扶灵柩的是年仅十一岁的老四朱常鸿,他是嫡次子,王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今年起开始和老二朱常潮一起南巡。

朱常潮对政事完全没什么兴趣,他对显微镜里的世界更感兴趣,他到了松江府,就泡在松江医学院里。

朱常潮的医学老师是范无期,就是那个在解刳院里自己判了自己无期的疯子范应期。

张居正和戚继光看着长得高高壮壮的四皇子,彼此眼神里都是担忧。

老四朱常鸿少有多智,十一岁已经把四书五经读完了,连算学的考试都十分优秀,同样,他在武道上的天赋,也开始逐渐显现。

朱常鸿长得比年长四岁的太子都要高,而且手臂也要粗上一圈,就角力,朱常治已经不是朱常鸿的对手了。

朱常鸿对生产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阶级论都很感兴趣,他已经把生产图说给读完了。

老四还经常去西山煤局,甚至拜了魏友山这个大工匠为师,他对生产力提高有自己的见解,到了松江府,就喜欢到造船厂去。

老四经常说一句话,就是谁掌控了生产力,谁就掌控了权力。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朱常鸿天生爱人,对于天生贵人而言,天生爱人这个品行是极其宝贵的。

朱常鸿的性格真的很好,他从来不为难下人,朱常治小时候不这样,还因为为难下人,挨过王皇后的揍,而朱常鸿完全没有这种经历了。

老朱家的老四,都是有说法的。

这样的人,不让他争取皇位,那都是对天分的浪费。

“鸿儿第一次扶英烈灵柩,定要仔细,多听张大伴的提点。”朱翊钧叮嘱着朱常鸿,示意他不要在葬礼上出现什么差池。

“父亲,孩儿定会仔细周全,英烈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死不旋踵,孩儿定会谨慎,不会对英烈不敬。”朱常鸿长揖领命后,跟着张宏开始治丧。

他遇到不懂的就问礼部诸官,还问张宏,不僭越更不逾制,治丧顺利进行,没有出现任何的差池。

这是朱常鸿第一次公开亮相,大明朝官、水师军兵,对朱常鸿的印象极好。

(本章完)

目录 没有了
新书推荐: 你有乾弟弟,我有邻家妹 他心上的小娇软 高武之开局融合蚂蚁天赋 你五元自助饭店,帝王蟹什么鬼? 综武:人在少林,从天龙开始无敌 就是要宠坏你 浪漫独宠:霸道总裁吻妻物语 操控爷爷过草地,祁同煒逆天改命 隐形大佬她超乖的 很好睡(1V1H)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