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改变盐碱地(1/2)
第714章 改变盐碱地
初夏的津南平原上,金黄的麦浪本该翻滚如海,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心忧。
林澈蹲在田埂边,手指捻起一撮泥土,在指尖细细摩挲。泥土呈现出不健康的灰白色,颗粒间夹杂着细小的结晶,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芒。
“果然如此。“林澈眉头紧锁,将泥土放入随身携带的瓷瓶中。他站起身,拍了拍长衫下摆的尘土,目光扫过这片贫瘠的土地。远处的麦苗稀疏瘦弱,叶片边缘泛着焦黄,像是被无形的火焰灼烧过。
随行的县丞王德擦着额头的汗水,小心翼翼地问道:“林大人,这津南的土地究竟有何问题?自下官上任以来,年年赋税不足,百姓叫苦连天,可无论如何施肥灌溉,收成总是差强人意。“
林澈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向田边一棵歪脖老柳树,从行囊中取出一个牛皮水袋,倒了些清水在树根处。水渗入土壤后,表面很快浮现出一层白色粉末。
“王大人请看。“林澈指着那层白霜,“这就是症结所在。“
王德凑近细看,满脸疑惑:“这是.盐?“
“正是。“林澈点点头,“而且不止是盐,还有大量碱性物质。这种土壤,我们称之为盐碱地。“
回到县衙后,林澈立即命人召集当地老农和衙门官吏。夕阳西下时,县衙后院已聚集了二十余人。林澈站在台阶上,背后挂着他在路上绘制的简易土壤剖面图。
“诸位,“林澈清了清嗓子,声音在暮色中格外清晰,“今日请各位前来,是要说明津南地区多年来粮食歉收的根本原因。“
人群中一阵骚动。老农们交头接耳,官吏们则挺直了腰背。王德站在最前排,手里拿着记事簿,准备记录。
林澈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那个装有土样的瓷瓶。“所谓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土地失去了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他将土样倒在掌心,展示给众人看,“它是一种不育的土壤类型,种植农作物在这样的土地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忍不住开口:“大人,老汉种地五十载,从未听说过什么'盐碱地'。这地祖祖辈辈都这么种,为何近些年越发不长庄稼?“
“问得好。“林澈点头赞许,从桌上拿起另一个瓶子,“这是三十年前这片土地的土样记录。“他倒出些许暗褐色的土壤,“再看现在的。“两相对比,现在的土壤明显颜色更浅,颗粒更粗糙。
“盐碱化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林澈指向背后的图纸,“一是地下水位高,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表层;二是灌溉不当,引入含盐量高的河水;三是过度耕作,破坏了土壤结构。“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王德快速记录着,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津南地区的耕地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及为什么农作物总是长得稀疏瘦弱,无法产出丰收。
“那可有解决之法?“王德忍不住问道,声音因急切而略显尖锐。
林澈正要回答,院门突然被推开。一队锦衣卫鱼贯而入,分列两侧。所有人都慌忙跪倒在地——朱元璋身着常服,在几名大臣的陪同下大步走来。
“都起来吧。“朱元璋挥挥手,目光直接落在林澈身上,“朕听闻你发现了津南农业的症结?“
林澈深施一礼:“回陛下,臣确实有所发现。“
朱元璋走到桌前,拿起那两个土样瓶对比着,眉头越皱越紧。“详细道来。“
林澈重新讲解了一遍盐碱地的成因和危害。朱元璋听着,脸色逐渐阴沉。当听到这种状况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改善时,皇帝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