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能背锅就多背锅(2/2)
……
和蒲宗孟的紧张不同。
蔡确一副智珠在握,云淡风轻之色。
自回京以来,他一直积极参与政事,与宫中的关系也很好。
最紧要的是——官家让他担任了掌管天下市舶司的差遣:总管市舶司。
无论是明州的陈睦,还是广州的蒋之奇或者泉州的陈偁或者正在筹备开港廉州的蔡京。
有关市舶司的事情,都要和他汇报。
与此同时,官家还让他以‘前宰相’的身份,和苏轼一起分管工部、专一制造军器局。
明里暗里,都在暗示他——相公,格物致知,乃是大道!
这就是支持他和沈括、苏颂一起,撑起【格物致知】的门面。
只是,这个事情,让他犹豫不决。
实在是,蔡确还看不出来,沈括、苏颂等人搞的【格物致知】的前途。
一帮伎术官、匠人,天天捣鼓着机巧之事。
舆论很是不屑,也经常抨击——你们这也算道吗?
庄子早就说过了——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对于大宋的士大夫们来说,【机心】是不可接受的。
不止是因为【机心】不纯,非君子之道。
更是因为,机械、机巧之事,乃是劳力的事情。
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士大夫,若去从事机械、机巧之事,就等于自甘堕落,自我承认,自己已处于‘劳力者】的角色。
要受制于人的!
何况,机械、百工之事是很脏的,也是很繁琐的。
让他去宣扬、鼓吹,沈括、苏颂在做的那些事情。
还将之奉为正道。
蔡确本心是不大认可,也不想接受的。
这在大宋很正常。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是绝难接受,自己需要和小吏、工匠、百姓一样,去弯腰做事的。
像蔡确在福建,主持市舶司的筹备工作。
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福建的名流、乡绅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
并在这个过程,向这些人宣讲朝廷的政策,鼓励他们出海经商。
然后就是给都堂、官家写信。
要政策,要资源,要优待。
剩下的其他事情,他一概不管,统统交给陈偁、吕希绩等官员,给这些人定个kpi,按期完成的有赏,没有完成的,就上书朝廷,要治他们的罪!
对他来说,事情就是这么办的。
他也习惯了如此。
所以,对官家的各种暗示,他一直假装没听懂。
反正,官家也没强求他。
不是吗?
不然,今日官家为何要将他的儿子蔡懋叫到御前,还让蔡懋传话给冯京?
进而,将运河这样的大事,交给冯京来主导呢?
……
看着冯京的背影,赵煦靠到坐褥上,眼睛悄悄的扫视了一圈在场的大臣。
最终,赵煦的视线,停在了正老神在在,一副智珠在握的蔡确的身上。
“蔡相公啊蔡相公……”
“朕给相公递了这么久的梯子,相公都不肯接茬……”
“朕也没办法了!”
“只好让相公认清一下现实!”
选冯京这个元老来主导、规划【会通河】工程,是赵煦思虑良久后的选择。
之所以选冯京,是因为这老登和他背后的那些人,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对于任何协调、管控、分配地方资源,非常有经验。
同时,因为都是老人,所以吃相会相对文明许多,也会爱惜羽毛。
而且,这些老人,都有着子侄、学生在朝为官。
就算他们不为自己的名声着想,也得给子孙、学生们考虑考虑。
此外,他们的旧党身份,也是赵煦看重的原因——如今无论是都水监,还是工部,都是新党坐大。
自元祐以来,工部、都水监、刑部就是新党的自留地。
在这些人头上,放一批旧党的老头子,监督、督促,就可以有效防止下面的执行者,结党营私。
这是赵官家们天生就会的技能——大小相制,异论相搅。
而除了这些原因外,赵煦选冯京,最大的缘故,就是因为赵煦知道,冯京这个人和背后的那些人,不会安分守己,甘心的当绿叶,做陪衬。
若是这样的话……
冯京为何要千方百计的回朝呢?
若是这样的话……
赵煦的上上辈子,冯京为什么要允许蔡懋利用他的丧仪,来给蔡确喊冤,为元丰政治翻案?
要知道,蔡懋在丧仪上,公开为自己父亲喊冤,给元丰政治翻案,可是拿出来了许多证据。
而这些证据,显然不是蔡懋能拿到手的。
只能是冯京,暗中搜集的。
所以……
七十三岁的冯京,能背刺旧党。
那么,今年才六十七岁,正值老当益壮的冯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会心甘情愿给蔡确当配?
呵呵!
冯京的岳父富弼,可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连自己的老泰山晏殊也照样能当殿怒斥:晏殊奸邪,党吕夷简以欺陛下!
冯京作为富弼亲自选的女婿和政治衣钵传人。
会是什么易与之辈?
呵呵!
“蔡相公,还是乖乖入朕瓮中吧!”
无论如何,蔡确都必须当【格物致知】的鼓吹手。
因为,假若蔡确不做这个鼓吹手,将来就只能让章惇当了。
可赵煦不愿意强迫章惇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没办法了,就只能委屈蔡确了。
反正,蔡确在元丰时代,就已经习惯了被赵煦的父皇指使着去做许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已经习惯了背锅!
也能背锅!既然能背锅,那就多背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