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超神一號系统训练蓝图:牛马的日常(2/2)
深化层面:训练时,系统可实时监控小林的身体状態,依据数据反馈给出合理建议,帮他查找训练疏漏、杜绝能力死角;
等系统念能力学习进度达標后,还能参与核心修行:像“缠绝炼发”这类需每日练习维持熟练度的基础修行,或是“念气水网”这类重复的成熟修炼过程,都能交由系统代行。
更关键的是,系统完成代练后,还能对比与小林本人操作的差异,为小林提供新的灵感。
小林暂不空想更多功能,当务之急是落地眼前目標。
如今系统现实侧辅助功能的定位已完全明確,他便著手规划后续的具体培训安排?
他注意到超神一號系统在暗位面辅助下助功能更强大,便决定优先发挥这一优势。
培训方案的是让超神一號系统在暗位面操控计算机工作组(由 10台计算机、3座工作站与 1组伺服器组成),製作一部动画。
主角为小林,故事就是他穿越到《全职猎人》世界后的经歷。
但严格来说,这並非“创作”,更像是“记录的动画化呈现”——因为暗位面中已完整存储了这段经歷的所有数据,超神一號系统只是將这些记录以动画形式復刻出来。
具体训练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暗位面动画復刻。
从小林经歷中选定一段记录,以动画形式復刻呈现。
此时不要求画面真实度,重点是完整还原动画製作的“分解-组装”流程(如先构建人物模型、服饰框架、环境基底,再逐步拼接成半成品,最终整合为完整动画)。
训练目的一是让系统快速熟悉计算机工作组的运行与製作逻辑——动画製作的“分环节拆解、按步骤组装”模式,是后续所有精细操作的基础;
二是传递“复杂任务拆解为简单模块”的核心思路,为后续细节升级、模型生成铺垫方法论。
第二步是动画细节全方位升级。
在第一步“动画框架”基础上,要求系统操控计算机工作组进行细节叠代:
形式升级:从平面动画优化为 3d动画;
元素细化:人物层面(髮丝数量、皮肤皱纹)、服饰层面(纹饰图案、纤维纹理)、环境层面(灰尘颗粒、阳光折射);
目標就是持续优化视觉效果,直至达到计算机工作组系统引擎的功能上限。
训练目的一是在“流程熟悉”的基础上,提升系统“精度復刻”能力——从“框架完整”转向“细节精准”;
二是检验计算机工作组的硬体潜力,明確现有设备的功能边界,避免后续操作陷入“无意义的硬体极限试探”。
在完成前两步“动画復刻→细节升级”后,超神一號系统已经完全掌握计算机工作组的各项功能,基本不会出现操作错误,算是完成基础训练。
接下来需要进行能直观强化系统现实侧辅助功能的核心训练。
第三步是生成真实数据模型。
超神一號系统调用暗位面权限,生成与前两步“动画模型”本质不同的“真实数据模型”,核心差异在於“还原度聚焦真实结构”:
人体模型完全採用真实人体数据构建,包含完整內在组织器官(大脑、內臟等)、生理结构(骨骼框架、肌肉分布、血管走向、神经网络等),仅暂不涉及细胞层级(规避高能耗风险);
物品模型所有细节达到“肉眼可见的可视化层级”,如衣物需还原丝线编织逻辑、木质家具需呈现纤维密度、植物叶片需细化纹理脉络,確保每处细节贴合现实物理结构。
训练目的一是绕开计算机工作组的硬体限制,做到更真实的復刻;
二是让系统掌握“形態背后的结构逻辑”,理解“从生理/物理结构出发的建模逻辑”。
第四步是围绕真实数据模型做行为復刻与双向修正。
整个过程以真实数据模型为核心,通过“双向对照”修正动画与模型行为,形成优化闭环:
先用真实数据模型比对暗位面原始记录,若模型里有关节活动超出生理极限、衣物摆动不符惯性这类违背现实逻辑的行为,便即时修正;
再以修正后的模型为基准,调整动画中动作异常、形態失真的部分;
最后將优化后的动画与原始记录对照,毕竟受硬体上限、没到细胞级擬真这些客观条件限制,两者难免有天然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让“非客观因素的行为逻辑偏差”更显眼。
所以先把这些客观误差排除掉,针对行为逻辑偏差重复上述修正步骤。
直到动画触及硬体上限、模型达到数据精度天板,这段剧情的训练便告一段落,最终得到“优化动画+真实数据模型”两份成果。
训练的意图很明確:
一来让系统理解行为背后的生理与物理逻辑(如肌肉限制、物品受力形变);
二来帮系统建立“结构-行为”认知链,使其能判断並排除不符合现实规律的行为。
隨著这一系列训练的推进,动画剧情进度越贴近现实时间线,系统对小林行为习惯、生理特徵的熟悉度就越深,模型与动画的行为还原度也同步提升。
最终不仅沉淀出三份擬真度不同的资料库,更丰富了系统资料库。
当动画剧情与现实时间线完全同步时,超神一號系统对小林的认知便会触及理论层面的上限,其资料库也隨之达到当前训练条件下的最优状態。
不过,小林顾虑虚擬数据与现实操作脱节,特意將日常训练前的热身交由系统託管。
热身的强度与复杂度適配,既能確保热身效果,又让系统將虚擬认知落地到现实操作。
小林通过设计这一系列低能耗训练,成功將“超神一號”系统的每日综合念气消耗精准地控制在了5000单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