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火耗归公!(1/2)
……
江北,淮安府衙。
知府张文远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他年近五旬,为官二十余载,一向勤勉。
却因不擅逢迎,又无过硬背景,始终在中等府州徘徊。
推行“考成法”以来,他並未像其他人那样抱怨,而是严格按照《月政纪要填报细则》。
將府內漕运疏通、农桑劝课、积案清理等事务,分门別类,记录得清清楚楚,数据详实,附件齐全。
“大人,”身旁的师爷轻声道,“这月报是否写得过於琐碎了?其他府县多是择要上报,我等如此详尽,是否显得……”
张文远抬起头,目光平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既然朝廷要看这些,那我等便如实呈报。是功是过,但凭朝廷明察,但求问心无愧。”他骨子里还是个传统士大夫,信奉的是“行如其言”。
不久后,他的《月政纪要》副本按例送至都察院,也摆在了姜淮的案头。
.....
姜淮书房,深夜。
姜淮翻阅著各地送来的月报摘要,大部分依旧流於形式或避重就轻。直到他拿起张文远那份厚达数十页的纪要。
“淮安府,张文远……”他喃喃道,仔细阅读起来。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记录:某月某日,督漕官兵於某段河道清除暗礁三处,附工兵营记录;
某月至某月,督导各县推广新稻种,覆盖七成农田,附各县上报面积匯总及粮长证言样本;
清理积压三年以上民间讼案十七起,均附卷宗编號及简要案情……
“好!”姜淮忍不住轻赞一声,“这才是经世致用!这才是『三簿制』该有的样子!”
他立刻吩咐钱文奎:“详查此人背景、风评,尤其是民间口碑。”
调查结果很快回来:张文远,出身寒微,进士及第后辗转多地,政绩扎实,尤擅水利漕运。
但因其性格耿直,不喜钻营,故升迁缓慢。
在淮安民间,素有“张青天”之称,因其主持修缮的堤坝牢固,清理的漕运高效,且从不扰民。
.....
朝堂请功与舆论造势
下一次朝会,姜淮出列,手持张文远详实的月报及都察院核实后的民调结果。
“陛下,臣要为一位官员请功!”他声音清朗,“淮安知府张文远,恪尽职守,实心任事。
其《月政纪要》数据翔实,工作脉络清晰可查。经都察院暗访核实,其在漕运疏通、农桑推广、积案清理等方面。
成效卓著,深得民心!
此正乃『考成法』所欲擢拔之实干良吏!”
他当庭展示了部分纪要內容和民调证词,与之前赵德旺、马文渊之流的虚报贪墨形成了鲜明对比。
“臣恳请陛下,对张文远此类依新法、出实绩、得民心之官员,予以嘉奖,破格擢升!
以昭示天下,朝廷用人,唯才是举,唯绩是瞻! 让天下实干之臣看到,只要脚踏实地,必有出头之日!”
皇帝看著那扎实的政绩和良好的民调,龙顏大悦。
在充斥著勾心斗角的朝堂上,这样的清流实属难得。“准!张文远勤勉可靠,政绩突出,著吏部议功。
擢升……漕运总督衙门副使,专司江北漕务!”
同时,姜淮授意清流书院体系,在《清流时论》等士林报刊上,大力宣扬张文远的政绩和其凭藉“三簿制”获得擢升的事跡,將其塑造为“新政榜样”、“实干派的春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