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万家灯火(2/2)
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也更具体:“我们不求薇薇一定非得清北復交,但希望她保持这种状態,身心健康,有能力,有担当,將来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曙光这点,我们觉得抓对了。”
最后一家位於浦东北校区附近一个待动迁的老式里弄。学生沈墨(曾代表学生在国旗下讲话)的爷爷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沈墨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弄堂口,几位老人正在下棋。沈爷爷得知是校长家访,很是热情,搬出藤椅,泡上绿茶。
“赵校长,我得谢谢你!”沈爷爷嗓门洪亮,“我这孙子,以前闷葫芦一个,就知道读书。现在好了,进了你们那个什么『口述歷史』社团,天天回来追著我问以前浦东什么样,上海什么样!还拿个本子记,说我是什么『活歷史』。”老爷子话里带著埋怨,脸上却满是自豪。
沈妈妈笑著补充:“是啊,这孩子跟爷爷话多了,我们也跟著长了不少见识。就是有时候搞活动晚归,让人担心。”
沈爸爸更实在:“我们沪市人,选择是多。但为啥选曙光?一来近,二来感觉你们管得严又不像老牌重点那么死板。收费嘛,也不高,但比那些吹得天乱坠的贵族学校实在多了。关键是孩子喜欢去,说学校有意思。”
沈墨小声对赵楼生说:“校长,我们社团想做一个关於这片待拆迁里弄的影像记录,怕以后没了…”
赵楼生鼓励地点点头:“好想法!学校支持你们。记住,无论將来城市怎么变,根不能忘。”
谈到未来,沈爷爷希望孙子能留在上海,考上好大学。沈父母则更开明:“希望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他现在这样,我们倒不担心他未来了,至少不是个只会读书的呆子。”
家访结束,华灯初上。赵楼生婉拒了所有家庭的留饭,独自走在暮色渐浓的街道上。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三个家庭,背景迥异,困境不同,期望也各有侧重,但却在曙光找到了某种共通点:一种对“值得”的认同,一种对“改变”的欣喜,一种对“未来”的踏实期待。
农民工家庭看到了阶层跃迁的希望;中產家庭在焦虑中找到了性价比极高的优质教育路径,並获得了资產的增值;本地家庭则在变迁中守住了文化的根脉,看到了孩子更全面的成长。
他们谈论学费时,没有抱怨,只有衡量后的“值”;他们看到孩子变化时,眼里有光;他们提到学校周边的房產时,有一种与有荣焉的庆幸。
这一切,都匯聚成对曙光模式最有力的肯定。赵楼生看到,教育的力量,真的在一点点改变著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温暖著一盏盏平凡的灯火。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张天胜的电话:“胜哥,家访很有收穫。看来,我们『教育+社区』的路子,真正切中了老百姓的需求。下一步,新校区二期周边的配套规划,要更加注重与教育的联动,要把这种惠民、利民的效果放到最大。”
掛了电话,他深吸一口略带寒意的空气,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脚下的路虽然依然漫长,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点亮万家灯火,助力万千梦想——这不正是他重生的意义,父亲笔记中嘱託的初心吗?
曙光,正在成为照亮更多普通家庭前行之路的那束温暖而实在的光。
教育的光芒,最终要照亮每一个家庭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