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星火微光(1/2)
父亲的葬礼简单而肃穆。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圈如海。只有曙光学校里四百多名自发前来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以及那二十八位坚守到最后的老师。孩子们穿著自己最乾净的衣服,小脸上带著与年龄不符的沉重,许多家长——那些常年在建筑工地、环卫站、小餐馆忙碌的男女人们,粗糙的手上攥著皱巴巴的几毛钱、一块钱,硬是要塞给赵楼生,说是给老校长的一点心意。
赵楼生一一谢绝了。他看著这些面色黝黑、眼神淳朴又带著侷促的家长们,看著队伍末尾那几个明显是下了夜工直接赶来、工装上还沾著灰浆和油污的汉子,喉头像是被什么堵住了。
“赵校长是好人……咱娃能认几个字,全靠他……”
“小赵先生,学校……还能办下去吗?娃回家哭了好几天了……”
“要是……要是实在难,学费俺们可以再凑凑,就是……能不能別赶娃走?”
零碎而恳切的话语,像锤子一样敲在赵楼生心上。他深深鞠躬,用儘可能沉稳的声音向大家保证:“曙光学校不会关门。只要我赵楼生在一天,就会尽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请大家放心。”
他的话通过几位老师的转述,稍稍安抚了惶惑的人群。但赵楼生知道,空洞的承诺毫无分量,真正能稳住局面的,是真金白银和切实的希望。
葬礼结束后,赵楼生將自己关在父亲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窗外,夕阳给破败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残破的金色。他摊开父亲那本厚厚的牛皮笔记,再次沉浸进去。
这一次,他跳过了那些琐碎的日常记录,专注於父亲关於教育本身的思考。字里行间,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深切的关怀。
“……农民工子弟,流动性大,基础参差不齐,直接照搬公办学校的教学大纲是行不通的。须得因材施教,甚至需研究他们原籍地的教材,做好衔接,否则孩子们回乡考试,必然吃亏……”
“……分数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这些孩子家境贫寒,早早见识生活不易,更需培养其坚韧不拔之志、正直善良之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唯有正確的三观,才能指引他们走正路……”
“……教育绝非生意。一旦以牟利为先,则必然嫌贫爱富,背离有教无类之初心。然学校运转亦需资金,如何平衡?或可尝试开源节流,寻求社会贤达捐助,或在不影响教学之前提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
笔记的后半部分,越来越多地流露出父亲对学校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儿子赵楼生的惦念和期望。
“楼生近日来信,言及在南方生意似有起色,我心稍安。然其言语间功利之心愈盛,恐非长久之道。若其能回归正途,以他的聪明才智,或能助我支撑起这片事业,將这些孩子真正培养成才,则善莫大焉……”
看到这里,赵楼生闭上眼,手指用力按著发酸的鼻樑。前世,他完全辜负了父亲的期望。这一世,他绝不会了。
他的目光落在书柜角落那几件落满灰尘的文玩上。父亲视若寻常,但他知道,在懂行的人眼里,这些东西是能换钱的。尤其是那个小叶紫檀的笔筒,木质细腻,包浆温润,隱隱透著紫光,即便稍有磕碰,也难掩其价值。
次日一早,赵楼生用一块乾净的软布仔细將笔筒包好,又带上了那方歙砚和狼毫笔,走出了曙光学校。
2000年的沪市,正处於高速发展的前夜。浦西的老城区尚保留著几分旧日风貌,而浦东的开发热潮已然如火如荼。他按照前世模糊的记忆,穿街过巷,找到了一片即將因旧城改造而消失的文玩集市。
集市里人来人往,多是些上了年纪的收藏爱好者。赵楼生年轻的面孔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他並不急於出手,而是不慌不忙地逛了几个摊位,看了看类似物件的品相和报价,心中大致有了底。
最后,他选择了一家看起来门面不大、但店主气质颇为沉稳內敛的“怀古斋”。
店主是个六十岁上下的清癯老人,戴著老镜,正拿著放大镜研究一本旧书。见赵楼生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
“老先生,麻烦您帮忙看看这几件东西。”赵楼生將布包放在柜檯上,轻轻打开。
老人放下放大镜,目光扫过三样东西,最后定格在那小叶紫檀笔筒上。他拿起笔筒,仔细摩挲了一番,又对著光看了看纹理,沉吟片刻。
“小伙子,这东西哪来的?”
“家传的。”赵楼生语气平静,“家里老人去世了,急需用钱,不得已才拿出来。”
老人点点头,没再多问,又看了看歙砚和狼毫笔。“砚台是老坑的,可惜缺了个角,价值大打折扣。笔是湖笔,做工不错,但也不算稀罕物。”老人放下砚台和笔,重新拿起笔筒,“这个倒是有点意思,清中的东西,料子也好,就是保养得差了些,边沿有磕碰。”
他报了一个价。比市场价略低,但在赵楼生心理预期之內,没有因为他年轻就刻意压得太狠。
赵楼生知道这已是相对公道的价格,他没有犹豫,点了点头:“就按您说的价。不过,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哦?你说。”
“我想在您这儿买点东西。”赵楼生道。老人有些意外:“买什么?”
“一些旧报纸,尤其是《沪市证券报》,越全越好。另外,如果可以,还想借您这里的电话用一下。”
老人深邃地看了赵楼生一眼,这个年轻人眼神澄澈,態度不卑不亢,处理遗物变现救急是常事,但还要买旧报纸和打电话就有些奇特了。他没多问,点了点头:“可以。”
赵楼生先准备一千块钱,立刻让一位熟悉的老师去採购了一批米麵粮油和基本的肉类蔬菜,优先解决在校师生和几位特別困难老师家庭的吃饭问题。当看到实实在在的食物被搬进简陋的食堂,老师们脸上的愁容终於舒展了些许,看向赵楼生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真正的信任。,剩下的扣除急需交付的租金,就所剩无几了。
隨后,他泡在怀古斋里,翻看那些堆积如山的旧报纸。他的目標明確——金融证券版。他需要印证记忆,找到那个在2000年下半年的股市里,即將开始惊人攀升的股票代码。
记忆没有出错。000540,世纪中天。相关的利好消息已经开始在报端隱约浮现,只是尚未引起大眾的广泛关注。他仔细核对著k线图的记忆碎片和报纸上的信息,心跳逐渐加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