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来者不善(1/2)
第90章 来者不善
这顿小酒,王小仙和王安石一块喝到了天色將晚,一直在討论这王小仙版的青苗法能否复製推广的问题,而后由王小仙亲自执笔,这辈子第一次给赵写奏疏。
向赵系统性的讲解了他的王小仙版青苗法的关键,前提,意义,乃至於如何复製,如何推行全国,如何实现真正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甚至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越来越好,皇权也越来越集中,大大的增加官家您的权力。
內帑有钱了,皇帝的日子过得也舒服啊,要知道今年的朝廷是已经陷入到了连官员俸禄都要拖欠的地步了。
当然,像原版青苗法一般直接推广全国是不可能了,但若只是重点推广,也不需要王小仙搞其他的么蛾子,直接让纺织公司去开分公司就行了。
有个一二年的时间,等油茶,染料,蕉麻的种植面积上来,苏州、成都、明州、青州、江陵,
乃至於汴梁,这几个地方都是有条件开分局,重复江寧故事的。
虽然各地的豪右肯定都会更有防备,不会像江寧这样稀里糊涂的就被套进去,但这事儿本身也可以是阳谋的。
集中式,工厂式大生產,本来就是对作坊式生產的碾压,这几个地方本来就都有丝织產业,而且漕运便捷,厂子就在这里,要么加入要么为敌,用大资本大生產卷死他们。
他们本来也没那么多的选择,就算是决心放弃纺织业不跟著蹭浑水,所谓此消彼长,搞纺织的比不搞纺织的多赚了钱,这些不搞纺织的自然也会慢慢衰落。
按说王小仙一介草民,肯定是没有权利直接给赵上奏疏的,但万事都有特例,王小仙自然便是那个特例,通过王安石也好,石得一也好,都可以直接跟赵上奏。
事实上这一仗之所以能打成这样,他王小仙和赵也早就已经交流过了。
“你当真想好,要將此策进一步在大宋各处推广了?”王安石一边看著他写,一边却是忍不住问道。
“怎么?你觉得此策还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么?”
王安石:“不是改进的问题,此策確实是比我原本所做的青苗之法更加好用一些,然而其一是到底无法普適,其二,只怕用不了多久,弹劾你的奏疏就会像雪片一样堆在官家的案头了。
我现在还是江寧知府,但等年后,纺织公司正式走上正轨,我也就该进京了,你呢,锁厅比科举还要稍早一点,是在二月十五,刨去路上的时间,你到了京城也总得稍微准备准备,换言之过完这个年,你也该上路了。
等你进了京,过了锁厅试做了京官,我这个知府可就保不住你了,你也莫以为官家真的就一定能保得住你,
他若真是一定能保得住,他又何必要派石得一回来,又何必要假借太皇太后之名义行事?天下人口诛笔伐,官场上明枪暗箭,你,可做好了准备?”
王小仙自然是笑道:“我这人,富弼我都敢咬,还害怕什么明枪暗箭么?反倒是你,我若当真行我的这个青苗之法,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你?
我听说举荐你的人中,有好多都是所谓的道德君子,是清流呢,韩维,欧阳修,文彦博,吕公著,包括曾巩,周敦颐,韩琦,哦对了还有司马光,都曾先后向官家举荐过你,你猜,他们到底是真君子呢,还是假的?
骂我我倒是不怕,我进京是去考试的,又不是去当相公的,你猜,他们会不会骂你呢?
如果他们骂你,你会一直挺我,坚持推行我改版之后的青苗法么?某种程度上,我的青苗法,
可是要比你的青苗法狠多了啊。”
王安石闻言没有说话,却是望著楼下的如织人流,热闹的集市,忍不住一阵阵的出神,却是自顾自地发起了呆来,不搭理王小仙了。
王小仙见状,索性也不再说话,望向了窗外的景色。
过年了,一眼扫过,大街小巷上,无论男女老少,一张张的全都是幸福的笑脸。
江寧纺织厂的股份制改革,宛如一道炸雷一般在临近年关的前夕炸得整个江寧,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北宋都抖了三抖。
员工持股,工会成立,太皇太后入股,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儿,反正对於普通的富户和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都觉得这是大好事,毕竟从此以后他们可就是给太皇太后,给皇家打工的人了。
就连富户们也都觉得挺开心的,反正,他们也从没想过当股东的事儿,买股票就是为了等个股票上涨,等个分红而已,还有一半是被青苗法给逼的。
股票这段时间的价格下跌,本来也是因为他们卖股票买年货导致的,本来也都是有点忧心的,但既然石得一来了,太皇太后是真带著钱来的。
所有的股票,人家兜底收啊,他们买股票买得早,又没有为了爭股东去加价,大体还真觉得这好像也是挺好的事儿的,人家太皇太后加入进来也是拿了真金白银的。
至於说工人们持股,官府和背吏、厢军持股,在他们看来確实都是对公司发展更好的事情,未必真会影响大家分股息,做甩手掌柜的,
本来就应该得给伙计多加点乾股,而且越是大的买卖,发出去的乾股就越多,就当是省了工钱了么,这本来也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至於原本,这江寧城还真有人传一些流言语,说王小仙把大傢伙儿卖给了朝廷,王安石是贪官酷吏,甚至是官家和太皇太后明抢之类的市井流言在江寧出现,但很快就平息了,因为真翻不起什么浪。
再然后这谣言突然就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对王小仙和王安石大吹特吹,直说那王安石是当代管仲,远超范仲淹的大宋贤相,这样的大臣不能拜相简直就是大宋的损失,而王小仙更就是一圣人,
家家户户都应该给他立生祠牌位,巴拉巴拉巴巴拉拉的。
宛如一股妖风,在临近年关的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居然真的就传遍了全城,许多人都觉得真的很有道理,以至於大家过年都不拜神了,改去排队拜介白亭里他的人像了。
张田的前车之鑑不远,自然有人看得出其中的问题,摆明了是有人要捧杀他,王小仙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决定还是留著这个生祠。
毕竟他求的就是香火,万一真上边真追这个责,他到时候就直接撞死在自己的功德碑上,把生祠给干城死祠不就得了。
以他和赵这互相有过合作了的关係,以及他在江寧一代的民望,他的死祠,大家总不好意思拆了吧?这不是也相当於是变相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標了么?
想通之后,王小仙非但不拦著了,反而开始推波助澜了起来,过年的时候有事儿没事儿还去那边溜达,给大家抱拳拱手什么的,给那些去生祠拜自己的人足够的正反馈。
过完了年之后的几天,果然也並不出乎所料的,东京那边弹劾他的奏疏一封接著一封的,李舜举甚至还將所有的弹劾奏疏誉抄了一份给他送了过来让他自己小心。
不过弹劾他的也都是一些御史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大臣,这个说他“夺民之口,日纳千金,
却使江寧蚕妇悬釜而炊啊”,那个说“商鞅富秦而百姓裂其尸,效桑弘羊锥刀之敛”啊,等等等等,都是些明著骂王小仙,实际上却是在暗戳戳地捅咕赵的奏疏。
还有人连王小仙也没骂,却暗戳戳地上书提起汉灵帝市聚私財,开西邸爵之类的故事,这是把王小仙都给跳过去,直接阴阳怪气赵他是汉灵帝了。
虽然名义上过来入股江寧纺织公司的是太皇太后,但对於那些京官而言,看得还是明白的,毕竟那太皇太后几乎都快要被软禁了,咋还可能干得了这么大的事么。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与民爭利罢了,有些所谓的道德君子只要看到皇帝能跳过臣僚体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