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谋划飞驒,培养小姓!(2/2)
一旁的铃木小太郎有些吃味了。
凭什么啊,明明是我先来的!
“小太郎,你也一样。”真田信幸自然不会厚此薄彼,何况小太郎对自己那也是忠心耿耿关怀备至。
这下铃木小太郎总算重新露出了笑容,最后还不忘挑衅的看了小幡熊千代一眼。
“行了,你们继续练习兵法吧。”
末了,真田信幸还特地向熊千代嘱咐道“虽然军法是武士行军作战必须掌握的要领,但是兵法同样不能荒废。”
“源次郎和才藏都在城中,有空你也可以去请教一下他们。”
真田信幸发话,熊千代顿时认真起来,连忙表示明白。
同时他也能感受到真田信幸对他寄予的厚望,眼中迸发出一抹炙热的眼神。
信浓的冬季很快来临。
大雪封山、道路不通,领内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入冬前,真田家的家臣们和信浓的国众都搬到了上田城居住,真田信幸自然也不例外。
真田家一族齐聚在上田城的真田馆中,炉火旁围了一圈人。
除了矢泽赖纲坐镇沼田城没有前来以外,其他的人都在这里了。
真田昌幸坐在主位,真田信幸和真田信繁兄弟俩一左一右坐在两边。奶奶则抱着一张毯子坐在靠里一些,村松夫人和小山田茂诚并排坐在下面。
小幸和其他女眷坐在最外面一圈,刚刚成为真田信繁侧室的高梨内记之女阿桐也在其中,她和小幸还是表姐妹。
“也不知道母亲在大阪过得怎么样,她已经很久没有来信了。”人群中,村松夫人突然提起了山手殿。
真田昌幸嘴角抽了抽,然后有些肉疼的说道“阿熏现在的开销越来越大了,上个月居然问吾要200贯,还必须是金子。”
“在大阪城做人质要花这么多钱吗?”一旁的真田信繁张大了嘴巴,想当初他在越后要不是有上杉景胜资助,就真田昌幸给的那点钱早饿死了。
真田信幸一脸好笑的看着真田昌幸,“父亲,你怎么不说母亲还为你求到了大膳大夫的官途呢?”
“哈哈哈哈!”真田昌幸图穷匕见了,他就是故意显摆的,“没错诸位,上个月朝廷的正式任命已经下达,吾现在已经是从四位下的大膳大夫了!”
喔!
话音落地,在场的人纷纷发出惊叹的声音。
上个月,关白一条内基突然造访信浓,带着朝廷的任命诏书和官服印绶找到了真田昌幸。
或许是山手殿在京都的活动收到了成效,真田昌幸心心念念许久的大膳大夫官途终于有了结果。
为了表示感谢,真田昌幸还特地送了一匹良马给一条内基,把一条内基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自从长宗我部元亲攻灭了土佐一条家之后,京都一条家的生活质量直线下滑。
这匹马带回京都,少说也能卖个十贯,够一家人吃好久了。
大膳大夫这个官途在甲信地区是有特殊含义的,当年的武田信玄便是领的这个官职。
“恭喜父亲!”
“恭喜岳父大人。”保科正光声音最大,他坐在靠门的位置,生怕真田昌幸听不到一样。
真田昌幸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真田信幸也被保科正光的声音吸引,然后对着保科正光说道“姐夫,听说最近伊那郡因为新的军役定书之事议论声很大。”
“阻力很大吗?”
保科正光往前挪了挪,然后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法度颁发之后,很多国人对此事意见颇大。”
“不过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武器装备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补充,只要后续的清点工作完成,问题也就解决了。”
“倒是在下急缺三十支铁炮,听说源三郎从堺港买了一批,不知可否分我一些?”
保科家的军役中被规定要承担50名铁炮足轻,保科正光正为这事儿头疼呢。
“之前买的已经配属给足轻了,若是姐夫需要,我可以再从堺港订一批。”
“只不过最快也要等明年开春去了,姐夫不如找父亲要点。”真田信幸的目光扫向了一旁的真田昌幸。
这老头子现在越来越抠了,真田信幸也找过真田昌幸好几次,想要一批具足,但真田昌幸根本没有搭理他。
这次有保科正光在,说什么也得找老登爆点金币出来。
“咳咳!”
被保科正光和真田信幸盯得有些发慌,真田昌幸轻咳了两声,然后说道“上野那边倒是有多的铁炮,不过最近关东的局势也很紧张,北条家正在大举动员。”
“听说北条家新购了一千多支铁炮,看来很快便要发起攻势了。”
“本家在上野的备战也在进行,暂时没有多余的铁炮能给你了。”真田昌幸无奈的看向保科正光。
保科正光叹了口气,“如此,也只能找其他国众置换了。”
“姐夫不必心急。父亲早有明令,新的军役首次无法完成是不会收到责罚的,慢慢来吧。”真田信幸连忙安慰道。
真田家颁布的新军役制度牵扯面太广,为了不让家臣和国众产生抵抗情绪,真田昌幸特别规定,首次军役无法完成的免受处罚。
要是没有这项规定,只怕这会儿信浓国内早就炸锅了。
“你们若是有正事能不能换个地方说,今天好不容易一家团聚,能不能别聊政务?”
这时,一头白发的恭云院站了起来,颤颤巍巍的走向真田昌幸。
真田昌幸连忙把位子让给老母亲,然后一脸歉意的说道“是是是,母亲所言极是。”
“来来来,都坐近点,吾给大家都准备了礼物。”
“都是从越后买的,人人都有.”
屋内的气氛接着便热闹了起来,每人都笑语盈盈的从真田昌幸的手中接过了礼物。
真田信幸此时也一脸笑容的看着屋内的其乐融融,不过思绪却已经不知道飘向了何处。
马上就要过年了啊,这也是真田信幸来到这里的第二个新年。
天正十二年,终于要来了吗?
关于《甲阳军鉴》:没有具体的史料证明《甲阳军鉴》到底是写的,说法很多。
吉良更偏向于他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编写,而是武田家历年的各种行军部署、作战记录流传下来,然后由小幡景宪收集下来进行了一个汇总。
所以小幡景宪应该不是创作者,而是编订者。当然这只是吉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真的准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