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闻天子至,刘繇的复杂与纠结(1/2)
旭日东升,金辉洒满江面,驱散了夜的阴霾与寒意。
歷经一夜顛簸与激战的刘冲船队,终於在天明时分,驶入了相对於平静的扬州丹阳郡水域。
回首西望,襄阳方向的烽烟已不可见,唯有汉水滔滔,仿佛將昨夜的惊险与血腥都冲刷而去。
船队选择了一处较为隱蔽的河湾暂作停泊,此处距离丹阳郡治宛陵尚有一段距离,但已属扬州刘繇势力范围的腹地,安全性大增。
船只下锚,帆桅收拢,劫后余生的庆幸感瀰漫在所有人心中。
然而,紧张的情绪並未完全放鬆,伤员需要救治,船只需要检修,更重要的是,前路如何,仍需谨慎谋划。
刘冲在盖聂的护卫下走出船舱,踏上甲板。
晨光映照著他略显苍白却坚毅的面容,一夜之间,这位少年天子似乎又成熟了几分。他望著岸上陌生的景致,以及周围经歷了血战、面带疲惫却依旧忠诚护卫著他的將士与臣属,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此处已是扬州丹阳郡境內,暂时安全了。”马矩上前稟报,声音中也带著一丝卸下重负的疲惫,“是否即刻派人前往宛陵,通报刘扬州?”
刘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將目光投向身旁的诸葛亮。
经歷了昨夜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尤其是那精准的火船阻敌之计,刘冲对其已是无比信赖。
诸葛亮会意,轻摇羽扇,沉吟道:“陛下,马公,我等初至扬州,虽已脱离虎口,然毕竟客军而来,且身份特殊。刘扬州態度如何,尚未可知。亮以为,不宜贸然大军压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恐慌。”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当务之急,是派遣一能言善辩、熟知礼数且身份足够之人作为使者,携陛下亲笔书信,先行前往宛陵拜见刘扬州。信中需陈明陛下为避孙坚兵锋,不得已移驾扬州,仰仗宗亲庇护之意,言辞务必恳切恭敬,以安其心。同时,我等可在此稍作休整,救治伤员,补充给养,静观其变。”
刘冲闻言,深以为然,点头道:“孔明兄所言甚是。朕乃投奔,非是征討,礼数不可废,姿態需放低。只是,这使者之人选……”
他的目光扫过眾人。马矩、习禎等世家首领需要稳定军心,处理族务;盖聂需贴身护卫;徐庶、石韜等人虽才学出眾,但名声不显,且年轻气盛,恐难当此重任。
诸葛亮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若蒙不弃,亮愿毛遂自荐,与元直一同,携陛下书信,前往宛陵一行。”
“孔明兄亲自前往?”刘冲既惊且喜。诸葛亮之才,他深知,以其智谋与沉稳,定能妥善处理此事。
徐庶性情豪迈,机敏善辩,作为副使亦是良选。
“如此甚好!只是辛苦孔明兄与元直了。”刘冲当即应允,並立刻命人准备笔墨绢帛,亲自修书一封。
信中,他极力淡化自己的天子身份带来的政治压力,而是以晚辈宗亲的口吻,陈述襄阳失陷、被迫东来的窘境,表达对刘繇这位汉室宗亲、扬州之主的尊敬与倚赖,恳请其念在同宗之谊,予以接纳和庇护。
书信写就,用上隨身携带的皇帝璽印(虽为襄阳朝廷所制,但在名义上仍具效力),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与徐庶领命,只带了数名精干护卫,乘上一艘轻快小船,逆流而上,直奔宛陵方向而去。
……
扬州,刺史府內,刘繇正眉头紧锁,看著案几上堆积的文书。其中既有来自江北袁绍、曹操势力动向的探报,也有南方孙坚猛攻襄阳、兵锋更盛的消息,更有境內山越不时作乱的烦扰。他这个扬州牧,当得並不轻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