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中唐名將,李晟(2/2)
李晟军事水平完全不亚於郭子仪,只是安史之乱时他尚年轻,没有单独统领一军的机会。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有意打压武將,故而导致其名气远不如郭子仪。
李倓审视李晟的时候,李晟同样也在观察著李倓。
虽然陈玄礼一再强调,秦王胸怀天下,有人主之资,但李晟始终认为秦王只是胆子比他人大,至於能力……嗯,难说。
至少在马嵬驛之前他从未听说过这么一號人,更別说还是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宗室子弟,比自己尚且小了八岁。
李倓沉吟片刻,问道:“你认为金城县能挡住安守忠的五千精锐吗?”
这算是一个考教,也是给让李晟展现自我的机会,毕竟李晟现在还年轻,军事经验或许还欠缺。
“难说。”
李晟不假思索道:
“金城经过多次扩建修缮,规模已然下县极限,但其城墙不够坚固。”
“逆胡自长安追击而来,不光为了陛下,更为了劫掠財货,其必然携带攻城器械,就算没带,就地取材照样能快速製作。”
“而大王手下有两百,加之臣带来的三百,也不过五百禁军,即便加上河西溃兵也不过八百,对比逆胡五千精锐,固守极为吃力。”
得,来了个唱衰的。
李倓哂然。
“依你之见,本王该守还是该走?”
李晟鏗鏘道:“守。但不能死守。”
“何解?”
“坚壁清野,徵发民夫固守城池;大王坐镇中军,以安士卒人心。”
“然后派出多只小股骑兵,不可近战,只准远程射击,或扰其侧翼,或烧其粮草器械。”
“如此只需坚持三两天,待行在脱离危险后,大王便圆满功成,届时再行撤离也为时不晚。”
话毕,李晟脸上不由露出一抹笑意,显然很看好自己的计策。
李倓讚嘆道:“兵来將挡,水来土掩,良器此法乃守城之根本。”
“只是,金城县距离马嵬不过十余里,若敌军不与我等廝杀,绕城追击陛下又当如何?”
“即便为了行在安危,本王也不能任其南下。”
“况且,逆胡自南下而来,兵威锋锐,势不可挡,本王便是要在其最威风之时,全歼来敌,宣威大唐!”
李晟眉头一皱,果然是未曾经歷战阵的新手,口气如出一辙地狂妄。
面对几倍於己的敌军,守城尚且捉襟见肘,竟然还敢大言不惭全歼敌军,传將出去岂不令人貽笑大方。
“大王……”
“慢言,且隨我来了。”
李倓抬手制止,隨后向堂外走去,李晟蹙眉跟上。
与此同时。
马嵬驛,太子房內灯火昏暗,人影踵踵。
李俶道:“父亲,儿子虽然不认同三郎的悖逆做法,但其言却有道理,蜀中之地,进去容易出来难,绝不可隨陛下前往。”
崔涣頷首赞同:“广平王言之在理,老臣也以为陛下西行过於草率,只是彼时杨国忠秉政,忠言难入禁中。”
李亨左右望著,虽然他赞同不去蜀中,可不赞同归不赞同,他身为孝子又岂能违背父命、皇命。
他的视线慢慢移动,最后落在了坐在高脚椅上的张良娣。
两人视线交织错过。
张良娣笑道:“太子始终还是要侍奉陛下,但民心天意难违,如此也由不得太子。”
崔涣与李俶视线一碰,又默契分开。
李俶道:“马嵬父老深念大唐,不愿天子拋弃社稷入蜀,挡道跪阻。”
崔涣道:“臣附议。”
侍立张良娣身侧的李静忠也开口:“太子英明,良娣睿智,如此天意民心违者岂不人神皆怒?”
唯独鱼朝恩远远站在黑暗中,一言不发。
李亨吐出一口气:“民心尚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