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请罪退田(2/2)
高儼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千钧。
他的话语陡然一转,温和之色瞬间敛去,面上神情转为一派凛冽的肃杀:“但一一“若错过此期,抑或此后仍有再犯者,胆敢再行隱匿侵占、阳奉阴违之举—.一旦查实,休怪我翻脸无情!国法森严,到时便不是退还田地这般简单了。望尔等—好自为之!”
那最后一句警告的意味,昭然若揭。
胡长粲听著这恩威並施的话语,背心在锦袍下微微沁出些冷汗。
他立刻从锦墩上起身,再次深深下拜,声音斩钉截铁,充满感激与绝对的支持:“陛下圣明烛照,所言字字珠璣!臣胡长粲,感铭肺腑!陛下圣意已明,恩威並施,实乃匡扶社稷、泽被万民之正道!”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而恭敬地仰望御座:“胡氏一族,谨遵陛下训诫!朝廷如何处置由地,胡氏皆无条件鼎力支持!”
“臣必亲自督办此事,今日即刻清点,造册呈上,绝无二话!陛下但有所命,臣必竭尽全力,绝不懈怠!”
这番表態,不仅接住了高儼给的“机会”,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无条件支持和执行的决心,完全將自已放在了朝廷和皇帝的同一立场上。
高儼看著他眼中那份识时务的坚定和彻底的顺从,冷峻的面容终於缓和下来,甚至唇角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国舅深明大义,朕心甚慰。”他挥挥手,“好了,时辰不早,国舅也辛苦,先回府吧。清田之事,按朝廷章程速速办理便是。”
“是!臣谨遵圣諭!臣告退!”
胡长粲深深叩首,而后依礼徐徐后退,直至殿门处方才转身,稳步离去。
步履比来时似乎轻快了一些,却依旧保持著那份恰到好处的恭敬。
胡长粲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夜色中。
高儼独自一人坐在殿內,心情颇为轻鬆。
这一场会面,短暂却异常高效,胡长粲的恭敬远超预期,而他整场会面绝口不提胡太后的明智之举,更是让高儼省却了许多麻烦和猜忌。
高儼心中暗道,豪强之中,若都是这等看得清形势、懂得取捨的,倒也能省他不少心力。
不过他们若是看不清也无妨,正好以此开刀,威镊世人。
而胡长的这番迅速而彻底的归附姿態,与立刻执行上缴所侵占的田地之举,立刻成为近日邮城的风向標。
李德林在京畿清田前线,闻听胡长粲在御前完全配合新政的表態后,精神大振。
连国舅都已如此驯服低头,那些原本观望、拖延、暗中抵制的勛贵豪族们,更是如同被抽去了最后一丝侥倖的筋骨,纷纷闻风而动。
李德林的工作效率,肉眼可见地瞬间提升了数倍。
勛贵豪族们私下里聚集,自然免不了一番哀嘆,感到一阵肉痛。
那些他们费尽千辛万苦侵占的田地,终究是到了嘴中的肥肉又给吐了出去。
但转念一想,正如胡长粲所言,他们侵占的部分虽多,但相较於其本身庞大的田產基数,终究还只是少数“非法额外所得”,尚不至於伤及根本產业。
况且,陛下“既往不咎”的承诺在前,继续顽抗,后果难料。
权衡之下,也只能忍痛割爱,以求平安。
鄴城內外,一时间竟是掀起了一股主动“清退”隱田的风潮。
这股风潮的中心,便是那位行事刚猛、不畏权贵的状元郎一一新任中书侍郎李德林。
铁腕清田的事跡,连同他高居榜首、被皇帝亲点为状元、又被破格擢升的传奇经歷,在街头巷尾、朝野上下不脛而走。
李德林之名,由此彻底传开,更添几分铁骨錚錚、帝王宠信的色彩。
高儼坐镇深宫,密切关注著清田的进展。
眼见风波渐平,成效卓然,他心中已有新策。
宣旨的內侍很快带著新的救令离开宫闕。
数日之后,一批在此之前通过科举获得出身、已在三省或地方任职一段时间的年轻官员,收到了朝廷的急调命令。
命他们即刻前往河北各核心州郡,效仿李德林在京畿之地所行的清田之法一一清查隱田,登记人口,丈量土地,重整均田。
旨在將邮城周围这场卓有成效的风暴,迅速推向帝国的腹地。
一股更加汹涌的均田新政激流,正蓄势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