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卢潜之策(2/2)
“臣在扬州时,常见百姓篤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所耗巨费。”
“若不整飭,民力枯竭,府库空虚,纵有雄兵猛將,亦难保家国无虞。”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冯子琮和唐邕,似在斟酌措辞,更在强调接下来的重点:
“然,『勒佛』之难,不在鄴都高门议堂之清谈,而在地方胥吏田垄之较量。各州郡盘根错节,宗族豪强、地方官吏与寺院住持往往同利,盘剥乡里,共抗中枢之命。”
“明令一出,其必阳奉阴违,或偽造籍册,或暗中迁移,甚或煽动无知信眾滋事,以『扰佛清净』、『破佛慈悲』为名,將政令污名化,动摇殿下民心。”
卢潜的语气加重,话语如投石入水,激起凝重涟漪:
“冯尚书令所提及之地方州府私函通款,便是徵兆!他们不仅想观望,更在试探殿下推行此策之决心深浅,以及……手段的果决程度。”
他抬首,直视高儼那双眼眸:
“故,臣以为殿下之令极是——务必以铁腕拔除钉障!”
“然,仅凭尚书省调派『精干、敢为』之员,或犹不足。地方胥吏,盘踞多年,早已形成密网。需借势破局,方可一举击穿。
“借何势?”
高儼身体微微前倾,卢潜的剖析精准地击中了他心中的隱忧——令行难以下乡。
卢潜拱手,掷地有声:
“借周兵之势!”
此言一出,冯子琮、唐邕、张雕皆面露思索,似有所悟。
高儼则是讚许点头,深以为然。
“殿下明鑑,”卢潜条理分明地分析,“周人虎视於玉壁,其意昭然若揭。宇文护志在必得,今夏秋之交,烽火必起!”
“此际,我朝需上下同心,举国备战。『限佛令』清查之寺產钱粮丁口,正是支撑此役之国储根本!”
他语气逐渐激昂,殿內诸人打起十分精神仔细聆听。
“可將此政与国战直接掛鉤!严令各州府衙:清查寺產、归籍入户、收缴税赋,非为夺利扰民,实为筹集卫国军资!凡敢隱瞒、阻挠、延误者,等同通敌叛国,断我边军輜重,罪加一等!”
“勛贵豪族,纵使胆敢串联抵制,也绝不敢公然背负此等『资敌害国』、『妨碍大军抗周』之骂名!其家子弟多在军中效命,此名若坐实,便是自毁根基!”
卢潜最后点出了执行的关键:
“监视勛贵,调派特使,双管齐下,已极妥善。然特使赴地方,必单力微,难敌地方盘根错节之势力。”
“须择其要害州郡,由殿下钦点威重敢言之重臣,持节亲临,坐镇督战!以『督办御周军资筹备』之名行『厉行限佛清查』之实,借『国战大义』之旗號,压服、震慑一切宵小!”
他稍作停顿,声音带著刚强果决的力量:
“以万钧之势,务求在一两处要害州郡取得速胜,树立標杆,严惩典型。”
“如此,方能立威於天下,使余者皆震恐,则政令推行阻力自消!查得之田亩钱粮丁口,方能真正变为殿下御敌安邦之重器。”
“好一个『借势破局』!”唐邕双目炯然,率先抚掌而赞。
冯子琮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几分,讚嘆道:“卢侍中洞悉地方积弊,此策切中肯綮,既可破除阻力,更可收尽全功!大善!”
张雕听完卢潜全盘策略,声音鏗鏘:“卢侍中之策,老成谋国,借国战之『势』以压地方之『顽』,实乃破局良方!臣附议!当遵此策,速速施行!届时臣愿亲赴一处险要州郡,持殿下严令,立此標杆,绝不容忍任何阻挠新政、貽误军机之徒!”
高儼心中那块悬而未落的重石,在卢潜这番掷地有声的谋划中轰然砸向实处。
他目光灼灼扫过眼前几位大臣,那股在母后宫中被勛贵暗手撩拨起的烦躁与寒意,此刻尽数化为锐利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