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再定朝政(2/2)
既为安抚厙狄伏连,也不乏对冯永洛的欣赏之意。
冯子琮语气诚挚:“殿下宽厚仁爱,老臣佩服!”
他又道:“今日事成,全凭殿下英明果决,不然我等必逡巡不敢进。”
高儼摇摇头,摆手道:“幸赖诸公戮力同心,天时、人心在我。若无令公居中策划,军士立志除贼,事恐难成。”
他说的也是事实,人们对於高纬、和士开的怨气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不然军士们绝无可能如此轻鬆就被调动起来。
冯子琮见高儼並无骄矜之色,心中一动定,脸色凝重起来:“殿下,大局虽定,余波未平。至尊处,虽安置妥当,然其心难测。段平原王那里……”
他顿了一下,观察著高儼的神色。
高儼立刻接道:“方才我已亲去探望。段王精神尚可,勉力与我交谈。他明了局势,虽未直言,但已有其实,举荐兰陵王以表其意。”
“哦?”冯子琮眼中精光一闪,“段王之荐,必是深思熟虑。兰陵王確是將才,只是…其身份也颇为敏感。”
高长恭同样也是文襄帝高澄之子,与广寧、安德二王是亲兄弟。
二王皆有封赏,冯子琮微微担心此举会让文襄一脉势大。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高儼摆摆手,显得颇为果断,“当务之急是还是稳住军心朝局。段王既荐,便说明可用。稍后便会颁詔,令兰陵王儘快秘密返京述职。”
他必须趁段韶这位军中定海神针还在时,促成此事。
一来,可借段韶昔日余威和提点之情,將高长恭拉拢至麾下。
二来,也是防止斛律光代表的胡人武勛在北齐军队中一家独大。
高儼相信斛律光的赤诚,但不相信他背后的武勛集团。
毕竟北齐已有“乾明之变”这一武勛联合宗室搞事的先例,使高儼不得不防。
他打算藉此一事扶持高长恭,不说让其能与斛律光分庭抗礼,但也得稍稍补充段韶原先的生態位。
可惜高长恭身为宗室,不是最佳选择,只能算权益之计。
“遵命。此外,太后旨意须立即通传各州郡,安抚地方,尤其是晋阳留守及鄴城周边军镇,更需特加申明,免生疑竇。”冯子琮补充道。
此处冯子琮特意提到晋阳,是因为晋阳在北齐时期不仅是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政治地位上也尤为而超然。
高欢时期,他便坐镇晋阳,遥控鄴城朝局,到了高澄时也如此。
此后北齐诸帝,常年在晋阳、鄴城之间来往,有些皇帝甚至是在晋阳登基的。
晋阳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正因晋阳的地位如此重要,对其处理更需谨慎。
高儼沉吟:“晋阳乃我大齐根本,尤为重要。著令以平原王段韶、右丞相斛律光与我联署行文,申明太后临朝、清君侧之旨,安定军心。”
“严令各守其职,敢有妄议鼓譟者,军法从事!”
他把段韶、斛律光的名字和自己绑在一起,以他们二人来背书,从而初步在北齐军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
“稳妥之至,”冯子琮赞道,隨即又道,“今日朝会未举,臣以为明日仍需罢朝,使人巡查监视朝堂诸公卿,莫让他们相会勾通,以免生事。”
“此言有理,”高儼称是,“传太后懿旨:为安宫掖,定人心,罢朝一日。命御史台即刻派人分赴各司,巡查值守,申明法纪,有怠忽职守、散播流言者,严惩不贷。”
“待后日,再行大朝。大小事务,暂由尚书省接管,有事通稟太后、呈给我批阅。”
暂时罢朝,自然是为了避免將百官聚集,以免惹出事端,无法收场。
如冯子琮所言,防止他们互相串连,將他们分散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绝大多数人失去集体的支撑后,只能顺势而为。
对所谓“怠忽职守、散播流言者”重拳出击,则是对那少部分人,將他们处置后,可能的反对力量的组织度便会大幅下降。
现在,高孝珩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冯子琮被任命为尚书令。
录尚书事在地位上略高於尚书令,但录尚书事在一般情况下更偏向属於荣誉性质的虚衔。
而尚书令不但管理尚书省事务,还有纠察职责,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宰相。
高儼说“大小事务暂由尚书台接管”,其实就是確认了冯子琮为相。
而高孝珩的录尚书事则没有那么大的权力。